从“扶农”到“扶贫” 定西为百姓脱贫精准发力
原标题:从“扶农”到“扶贫”定西为百姓脱贫精准发力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题记
记者 王瑞军 马国旗 晁君杰 刘佳丽
扶贫这个字眼,在定西干群眼中并不陌生。
定西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1983年开始,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在成效凸显的同时,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原来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所存在的弊端、困难、矛盾日渐显现,而其投入大、见效慢、易返贫等问题,也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要从根本上提升扶贫实效、缓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零敲碎打式”的扶贫开发很难完成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全市按期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定西要敢于突破陈规,主动求变,要以产业开发、基础改善、金融创新、组织引领为支撑,缺啥补啥,着眼解决‘扶哪些、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自2013年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提出“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后,市上就及早谋划精准扶贫工作。年初,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及县区负责人专程到广东考察了“双到”精准扶贫模式,在充分学习、借鉴广东扶贫经验的基础上,一套符合定西市情的“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扶贫模式应运而生。
精准识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浮出水面”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
今年,定西市全面启动这项工作。陇西县扶贫办主任王耀东说,县上分3期对联户干部进行了培训,要求每个干部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向老百姓宣传介绍贫困人口识别政策、程序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内容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精准识别工作的认知度和精准度。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识别这一环节,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瞄准最贫困的村社、最困难的群众,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全市896个贫困村、83.92万贫困人口通过识别建档立卡实现精准管理。
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后,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然后根据贫困类型针对性帮扶。
陇西县柯寨乡柯寨村村民马海军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的,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了有效帮扶。他家客厅的桌子上,一张精准扶贫帮扶卡放在很醒目的位置,卡片上一分为二,左面是帮扶户的详细情况,包括年龄、收入、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贫困户属性;右面是联户帮扶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单位职务,整个帮扶情况在这张卡上一目了然。
马海军告诉记者,他是村上群众选出来的贫困户,帮扶他的是副县长郭志萍,已经来过家里好多趟。他家院里的圈舍就是郭县长联系信用社贷款5万元修建起来的,新添的9只羊也是靠扶贫政策引进来的,再加上秸秆种植的补助,今年的钱包鼓起来有了指望。
精准规划帮扶,定人、定点、定责,实现精准扶持
定西市扶贫办副主任姚尚勇介绍,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了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规划明确,帮扶工作就能有的放矢。
为了使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精准帮扶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定西市在全力搞好扶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全市869个贫困村、83.92万贫困人口建立了“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精心编制了县、村两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为所有贫困户逐户制定了脱贫计划,做到了扶贫对象、扶持项目、培训内容、责任人员“四明确”。根据贫困户的自身条件,确定脱贫时间,实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将所有的扶贫资金、项目、物资投放到当年要脱贫的贫困户,聚力定点、消除贫困。采取倒排时序的办法,做到减贫目标任务、扶贫措施、时间进度、考核验收“四到户”,真正做到扶贫工作对象精准、措施办法精准、摘帽时间精准、考核验收精准“四精准”。
在建立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帮扶村、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户指导责任机制的同时,以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为基础,抽调省、市、县、乡镇工作人员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全市869个贫困村都确定了帮扶单位、派驻了驻村工作队,对83.92万贫困人口都确定了帮扶干部,基本实现了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全覆盖,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入村到户、不留死角,形成了精准扶贫格局的主体。
在通渭县油房村,记者看到,在村办公室墙上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计划一览表”上,清晰地列出每户贫困户及帮扶的详细情况。贫困户:油房村王俊,联户干部:张正泉(人事处处长),在帮扶计划一栏中写道:“帮扶种植马铃薯5亩、蚕豆3亩、进行农机技能服务和技术培训、年内羊出栏5只”。
在记者前去采访的通渭、临洮、陇西3个县的19个村社里,这种帮扶计划一览表和扶贫攻坚流程图全部都有规范的制作公示模式,这就是定西市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实行的“挂图精准作战”。
为了规范扶贫工作,市上专门制定了“定西市扶贫攻坚流程图”,并统一制作、印发了较为规范的乡、村扶贫工作宣传版面,做到了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措施、职责上墙。同时,干部帮扶计划一览表上列清致贫原因、帮扶人员、致富措施、脱贫时限,这样让干部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目了然,怎么帮心中有数。同样,挂在墙上的图表也让老百姓心里亮堂了。
怎么帮扶是关键,产业扶持、改革创新、明确机制才能精准发力
市上通过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困难和优势都心中有数。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怎样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唱拿手戏、打优势牌,广大帮扶干部有了共识: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要让“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发展产业是核心。定西市围绕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蔬菜、林果、劳务等多元富民产业培育壮大,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2项增收产业。
同时,加大“扶智”力度,抽调市县乡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精准培训,使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项劳务技能或1-2门适用技术。
坚持改革引领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定西市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带动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公司带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改革中,采取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办法,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108.09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4%,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合作社+大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433个,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股经营或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贫困地区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瓶颈是金融输血严重不足,农民有发展意愿,但是有时候苦于贷不了款,无法进行规模经营。定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作用。
针对农村贫困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担保机构,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聚集。创新扶贫互助资金担保增信模式,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全市共安排互助资金实施村439个,互助资金总量达到8485.91万元,其中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863.8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融资难的问题。
陇西县成立了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了中药材仓单质押贷款、1亿元畜草产业专项贷款,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放贷力度,积极拓展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业务。临洮县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推行了由致富能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承贷主体统贷统还、农户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已累计发放贷款1.03亿元,惠及农户1500多户。全面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农村信用社建立便民金融服务点288个,农业银行建立惠民服务点1994个。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各类支持富民产业发展的贴息项目,想方设法加大贴息补助力度,有效降低了贷款成本。
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马铃薯、中药材和畜草产业贷款91.5亿元,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灾后重建贷款、设施农业贷款49.2亿元。率先开展的中药材产值保险工作,在陇西、渭源两试点县共完成药材保险签单面积8.77万亩,参保农户25954户,企业15家,合作社8家,签单保费共1180.55万元,为药农提供风险保障近2亿元。在省内首推畜草产业小额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发放贷款余额达3100万元,满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这些金融支撑,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刚要起步的贫困户可谓是“雪中送炭”。现在,很多贫困村、贫困户都贷了款,大家根据各自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有发展药材种植的,有发展畜牧养殖的,采访中,很多贫困户说,帮扶干部帮他们联系贷上款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模式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定西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块曾经因贫困而闻名、因扶贫发生巨变的土地,又一次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次战役中如何精准发力,定西已然信心满满、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