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贯彻新发展理念 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智库建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第2期
(总第29期)
导读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要求,甘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兰州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撰写了建言文章,从2018年甘肃经济发展展望、推动全省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加快培育我省工业发展的新动能、甘肃华夏文明传承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甘肃农产品出口马来西亚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供参考。
下期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为主题,刊发省内有关专家建言,敬请关注。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曹建民
邮箱:zhikudx@163.com
联系电话:13669370002
2018年甘肃经济发展展望
汪晓文 祝伟 陈南旭
2017年是甘肃经济发展比较艰难的一年。甘肃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外部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下等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这也说明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的韧性不足。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变化,工业用电量、铁路及公路货运周转量等经济先行指标较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就业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扶贫成效显著,预示着甘肃经济将逐步企稳回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高增速,表明未来甘肃经济增长的质量将逐步改善,我们应该对甘肃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投资拉动在甘肃等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投资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政策性,一旦出现大幅下降,将导致经济踯躅不前。甘肃的产业结构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资源性重工业为主,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较多,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产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甘肃产业层次较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普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
201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速在6.8%左右,这为甘肃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随着采矿、有色、制造业等周期性行业投资回升,在过剩产能得到一定出清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将在高位继续保持稳定,为甘肃2018年的工业生产和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加显著。近年来,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井喷态势,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大幅增加,未来,甘肃旅游业还将保持强劲增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变化,成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尽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但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而甘肃基础条件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差距显著,需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来改善发展环境。产业投资领域则需要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其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尤为重要。甘肃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将在全省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对民营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倒逼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可以预期,随着全省营商环境逐步发生根本性好转,省内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2017年初以来,甘肃省共签约PPP项目75个,总投资1283亿元。2018年甘肃将进一步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可以预见,2018年甘肃省各项投资将触底回升,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8年,甘肃将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防范全省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聚焦绿色发展崛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产业项目建设,以绿色有机为方向做强一产,以转型升级为方向调优二产,以融合多元为方向做大三产,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交通等重点领域稳步增加投入,逐步扭转全省经济下滑趋势。从好的方面来说,2018年甘肃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等主要指标将企稳回升,全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上升,收入质量持续提升;在“三重”“三一”工作方案的推进下,全省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好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动能将快速增长,部分行业智能化趋势显现,物联网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将逐步延伸,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作者: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
推动全省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朱智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省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尖锐,这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我们要在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我省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要继续推进符合国家政策、适应发展需要、关联度高、拉动力强、影响力大的投资项目,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聚焦壮大优势产业、补足瓶颈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效供给。要聚焦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大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乡村振兴项目投资。在增加有效投资的同时,努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实施精准招商。一要抓“外资”,通过兰洽会、文博会、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引进世界500强和央企、民企项目;二要抓“民资”,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民间投资的力度;三要抓“央资”,积极谋划大项目,争取央企投资;四要抓“融资”,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上市实现企业直接融资;五要抓“内资”,积极主动争取其他省内外国企在甘投资。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和促进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从规划引领、产业培育、园区建设、扩权强县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源,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发展高质量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做大做强做优,以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我省制造水平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加快以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铁路口岸等为重点的开放口岸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依托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重点节会,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加强国际产能对接合作与经贸往来。三是加快建立南向通道省级物流平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绿色崛起。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绿色崛起。一是全力促进经济活动全面“绿色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现代循环农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生态产业。二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民生文章。要紧抓脱贫攻坚这一当前的头等民生大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这场民生硬仗,把“两州一县”和18个深度贫困县作为攻坚重点,加大内生脱贫工作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同时,注重补齐民生短板,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加快培育我省工业发展的新动能
李含琳
根据对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统计数据的初步预测,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甘肃省的经济增长预计在3.6%左右。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增长速度大概在5%左右,第三产业在6.5%以上,相对比较正常,问题主要出在工业方面。根据省政府公布的数据,2017年1-9月的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降低了0.7%。因此,要科学决策2018年我省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必须瞄准建设工业强省的目标,立足我省现有的工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三业”的深度融合为抓手,努力构建新的工业发展体系,从多方面培育我省工业发展的新动能。
一、加快培育人才支撑新动能。根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证明,改革开放的38年以来,我省高级人才流失最多的是工业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三个领域。要完成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人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快速提升工业人才的支撑能力,一是要制定专门支持工业企业人才开发、配置、使用和奖励的政策。二是建议将“留职停薪”改为“留职带薪”政策,鼓励更多工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到企业去工作。三是将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和重大攻关项目中来。四是鼓励技术干部到企业挂职和兼职。
二、加快培育工业技术新动能。一是要建立企业创新主体运作体系,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二是建立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中心、实验室优先发展、装备技术为重点的行业骨干企业技术布局。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研发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四是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培育和增强内生动力。五是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六是建设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推动技术市场全方位无缝对接。
三、加快培育工业实体新动能。一是把加快培育大中型等规模以上企业作为工业强省战略的核心,争取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0个以上。二是重视民营工业发展问题,实施民营企业提升工程,争取到2020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数量增加到3000以上。三是扶持“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取到2020年全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型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四是用特殊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实体经济发展。
四、加快培育工业产业新动能。一是有针对性地适度控制风电和光电发展规模,尽力消纳已有产能,破解弃风弃电难题。二是想方设法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短板,高新技术产业要围绕装备制造、加工业、新材料、出口基地等四个主要方面发展。三是继续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四是重视精细化分工与规模化生产,延伸并优化产业链条,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五是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链。
五、加快培育工业外向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开放是最大的新动能。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3的园区、2/3的企业、2/3的产品、2/3的技术研发是直接与对外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外技术合作有关。而2016年我省的工业产品出口只有区区的20多亿美元,出口工业产品除集成电路有技术含量外,其他的如钢材、碳电极、轴承、镍粉、硅铁等,基本都属于原材料。培育外向发展动能必须以招商引资为先导,扎扎实实地做好开放市场、开放金融、开放政策和开放贸易等项工作。
六、加快培育工业平台新动能。目前,我省的各种园区很多,市地以上的园区数量甚至比东部有些省市都多,但是发展形势不乐观,许多地方存在“有市无商”和“有区无企”的问题。因此,培育工业园区动能:一是要坚持工业集中聚集的发展思路,工业项目和企业的布局不能分散;二是园区发展的原则要坚持以质量发展为主,不能再简单追求数量增长;三是园区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必须打破行政界限,进行市州之间、县区之间的组合配置;四是实行园区内国土资源与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政策;五是提高工业融资能力。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首席专家、教授)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昭第
从目前情况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凸显不够,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不够,传承、创新、创业三体联动不够等问题,致使甘肃政策叠加优势并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立足作为人文精神、历史文献和非遗继承的文化三重义,建构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打造传承、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功能,打造智慧旅游、出版演艺、民俗休闲旅游产业三集群,形成一系列面向全国、立足西北、突出甘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是探索西部文化富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
一、立足天水伏羲庙及全省各地文庙、道观和寺院,加强甘肃省儒释道文化精神与智慧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以继承人文精神为核心,以道观寺院为载体,打造甘肃儒释道民间信仰及智慧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以始祖文化为代表兼容宗教、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儒释道民间信仰与智慧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一是以伏羲庙为核心,挖掘省内文庙、道观、寺院等儒释道宗教场所及其无形的人精神资源;二是探索儒释道人文精神资源向智慧美学书籍、仪式行为体验、影视作品等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探讨中国儒释道智慧精神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三是立足儒释道经典,重视国学智慧教育创新实验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研究。
二、充分利用甘肃所藏历史文献等文化资源,加强甘肃文化典籍与出版会展演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以文献为核心,以民间文学曲艺为载体,打造甘肃文化典籍出版及演艺产业集群,形成文学艺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一是大力挖掘《四库全书》、甘肃地方文献、敦煌文献、《读者》等甘肃文化典籍与地方戏剧戏曲及其中的文化演艺资源;二是探索《四库全书》《读者》、敦煌文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三是探索甘肃地方戏剧戏曲资源与文化演艺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四是以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博物馆学等专业为基础,重视地方戏曲曲艺及珍稀古籍整理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研究。
三、充分利用甘肃地缘优势,加强甘肃民族民俗文化与风情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以非遗传承为核心,以传统村落为载体,打造甘肃民俗文化及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以古长城、丝绸之路和长征路线为代表兼容各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一是立足大地湾遗址、大堡子山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汉族特殊生活方式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立足甘肃多民族聚居区特点,关注回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土族等民族的习俗文化,研究少数民族特殊生活方式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立足甘肃乡村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广泛调查乡村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建造一系列乡村记忆博物馆,研究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四是立足长征路线旧址,研究红色旧址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五是重视甘肃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天水师范学院教授,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加快甘肃农产品出口马来西亚
马玉田
马来西亚农业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粮食比较薄弱,国内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马来西亚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以满足国内生活需要,其中鱼类及海产品进口数量较多,其次为奶制品、新鲜冷藏牛羊肉,再次为新鲜蔬菜、水果,加工过的蔬菜、水果等。
进口的主要蔬菜品种包括大葱、洋葱、大蒜、菜花和花椰菜、西兰花等;主要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为澳大利亚、中国、泰国、新西兰等。进口水果主要品种为本国无法种植生产的温带水果,包括各类柑橘和橙子、苹果、葡萄、梨、李子、梅子、草莓、枣等;进口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马来西亚农产品消费需求和趋势。随着人口增长,消费者对软饮料的消费越来越大。100%原汁的纯果汁,特别是胡萝卜汁是近来市场较受欢迎的产品。小点心类食品受到年轻消费者喜爱,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是由玉米制成的小食品,其次是谷类、马铃薯制品。此外,水果消费量增长速度非常快,需求量很大。
中国对马来西亚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及优势。中国对马来西亚农产品出口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蔬菜、水果、坚果等产品所占份额较大,在对马来西亚出口农产品中占40%左右;第二,从2012年以来,谷物产品的出口稳步增长。同时,我国与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海上运输五天即可到达,储运时间短,进口成本和相关费用低,有利于我国的保鲜类农产品,如蔬菜和水果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此外,中国农产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相对较早,形成了较稳定的消费市场,并在当地消费者中培育了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习惯,产品认知度较高。
甘肃省农产品出口马来西亚优势。甘肃是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由于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为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产品不仅味美,而且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许多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正是马来西亚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所必需。而且,近年来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农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目前,我省的主要产品如西瓜、甜瓜、葡萄、蘑菇、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白菜、洋葱、土豆、胡萝卜、大蒜、苹果、梨、红枣以及玉米花卉种子等产品,若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将具有很大的价格竞争优势。
甘肃特色农产品出口制约条件。通过我们对马来西亚农产品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制约我省农产品出口的制约条件,一是海外营销商不固定、不稳定,销售渠道难以控制,有量无价,难以做大;二是农产品出口被海外商机贴牌重新包装,与国内其他品质商品混装销售,海外消费者无法获得商品原产地保护,也无法辨别品质优劣,丧失了独有品牌的优势;三是国内外贸代理商在海外无根基,在与采购商签订贸易合同时无序竞争,以次充好,影响特色商品的知名度。
对扩大我省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甘肃优势特色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扩大特色产品出口,一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地农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和培育专业化外贸出口品牌企业,扩大龙头品牌企业知名度;二是重点扶持建设海外优势出口产品在当地落地销售网络,通过推进出口海外目的地销售市场建设,改善特色产品出口经营环境,提高特色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水平。 (作者:兰州市政协委员,甘肃省商务厅驻马来西亚商务代表)
相关新闻
- 2018-01-16甘肃旅游智库成立
- 2018-01-16甘肃省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旅游智库
- 2018-01-16甘肃省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旅游智库
- 2018-01-16甘肃旅游智库成立 首批入库36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