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文】撒落在唐蕃古道上的历史遗珍(图)
原标题:撒落在唐蕃古道上的历史遗珍
红陶人面像(上图)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200年)横14.6厘米、残高15.3厘米
1967年甘肃省天水市柴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塑于陶器口颈处。人面,高颧阔面,眉微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具有蒙古人种特征。反映了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的头部形态。
四羊青铜权杖首(左图)
四坝文化(距今3900年-3400年)高7.9厘米、宽7.7厘米
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墓地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器身似橄榄型,上下贯通,有圆孔,上孔大于下孔,下孔延长呈短管状,饰数周凸棱纹。器腹周边对称地附饰圆雕四羊首,双角旋曲内弯,羊面微下俯,形象逼真。下孔含柄,孔内尚含柄的残留物,上端之大孔当纳有其他类型饰件。羊首与器身系分铸而成。
四坝文化是我国西部一支重要的青铜文化,畜牧业发达,羊在居民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可能是部族的图腾崇拜物,故以四羊首作为部族首领所执权杖的饰物。
抚琴石俑(右图)
东汉
长45厘米、宽20厘米、高55厘米
1977年四川省峨眉山市双福乡同兴四队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黄砂岩质,立体圆雕。石俑身着交领广袖长衣,盘腿而坐,头戴圆帽,双眸炯炯有神略向远方仰视,面带微笑;膝上置一琴,琴弦雕刻清晰,右手抚弦,左手弹拨,正在抚弦弹奏,神情似陶醉于悠扬的乐曲之中。
会川伯赵安免死铁券(左图)
明正统五年(1440年)
弧长41厘米、直径26厘米、高22.5厘米
甘肃省文物商店藏
铁质,两面有错金文字,为楷体直书,正面20行,每行8-13字不等,共计218字。铁券薄厚均匀一致,周边齐正,镶嵌精细,制作精良,反映出明代高超的冶炼技术和镶嵌制作的工艺水平。
花叶纹金带饰(上图)
吐蕃
长25.2厘米、宽7厘米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金片锤碟而成。呈长圆形,整体凸起,一侧边沿波折不齐,并排列有连续的圆孔。表面饰缠枝花叶纹。
彩绘骑马仕女泥俑(左图)
唐
通高42.5厘米
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马呈红棕色,头微下垂,颈部微曲,头小颈长,两耳直立,辔饰、鞍鞯俱全。胸前系胸带,股后系鞧带,均为黑色,上饰杏叶装饰。鞍鞯涂黑色,白色为边。马尾以丝织物制成。马上端坐一仕女,头戴垂纱帷帽,细眉,凤眼,朱唇,额饰花钿,口旁饰靥钿。上身穿红色襦衣,绿色袖筒,下着黑、绿相间竖条纹长裙,足穿黑靴。左手握缰,右手向后挥扬,神情端庄。
黄地瓣窠灵鹫纹锦(右图)
唐
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地出土通长47厘米、通宽19厘米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锦为残长条状。棕黄色底,斜纹纬二重。暗棕色经线,明经单根,夹经两根。纹饰为瓣窠灵鹫纹,即外团窠为八瓣花环,每瓣以深棕、灰绿二色装饰;环中有一深棕、灰绿、浅黄三色装饰、正视直立的鹫鸟。鹫鸟头向左,后有头光。两翅平展,颈与翅有联珠条饰,腹部有双爪捉一人形,尾部七根长宽羽毛。这种鹫鸟造型常见于西方,在中国极为罕见。
三彩骑马乐俑(左图)
唐
陕西考古研究院藏
这套5件陶俑均出土于唐李晦墓。李晦(628年-689年)为唐太宗李世民堂侄,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之子,唐睿宗及武则天时期官拜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去世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墓中出土文物有壁画、墓志、石门以及三彩俑、陶俑等。其中三彩俑具有造型生动、色泽清丽、装饰简洁的风格,集中反映了唐代前期三彩制作的高超技术水平,真实地折射出隋末唐初崇尚简朴、力戒奢华的社会风尚。学术界多认为此批唐三彩是我国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三彩俑中最早的一批。
记者 田丽媛 闵媛
唐蕃古道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古时称“迎佛路”,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等地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条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达道,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撒落在这条唐蕃和亲、千古绝唱、神奇之路上的历史遗珍,更是数不胜数。本期甄选其中八件精品文物以飨读者。
近日,由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唐蕃古道——八省区文物展”在兰开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14日。
省博物馆产业经营处副主任刘光煜介绍说:“本次文物展遴选展示了甘、陕、青、新、内蒙古、川、云、藏八省区有关唐蕃古道的精品文物245件(组),甘肃部分的展品120余件。如‘会川伯赵安免死铁券’是首次展出。”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告别了都城长安,踏上远赴西藏雪域的征程,送亲队伍过咸阳,入河州,走上了一条蜿蜒3000多公里的古道,这正是“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古时称为“迎佛路”,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等地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成功后,又一位公主——金城公主再次踏上这条和亲之路。
两位公主,一条古道,绵延3000公里,传颂1300年。
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200余年间,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
频繁的交流交往,使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像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使沿途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和兴旺,为汉藏人民及其他各民族带去了友谊和幸福,同时也给古道本身留下了众多的胜迹和传奇。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
通过唐蕃古道,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及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随文成公主进藏,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唐蕃古道的交流是双向的,从吐蕃传入唐朝的主要有金银器皿和土产方物等珍贵物品。松赞干布曾向唐太宗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而赞普赤德祖赞则向唐玄宗进献金胡瓶、金盘、金碗、玛瑙杯等作为礼物,金城公主还另外进献金鸭、盘盏、杂器物等,丰富了大唐多元文明的宝库。“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上令列于提象门外,以示百僚。”南亚地区的文明也通过唐蕃古道进入中原地区。
撒落在这条神奇之路上的历史遗珍,更是数不胜数,这次展览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些精品文物,并按照年代发展顺序和内容主题区块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现了唐蕃古道上的人情风物、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
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不少参观者留言,抒发感慨:“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还有参观者写道,“这个展览用文物和图片为我们呈现出唐蕃古道的历程,也为我们开启了了解这条神奇之路的另一扇大门。”
让我们透过这些美轮美奂、珍贵异常的文物,穿越千年时空,去一窥当年这条古道的繁忙与繁荣。
(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相关新闻
- 2018-01-05临夏州永靖县打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旅游名县
- 2018-01-05临夏永靖县打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旅游名县
- 2017-12-18唐蕃古道文物展在甘肃开展
- 2017-12-12甘肃省博物馆“唐蕃古道文物展”吸引众多市民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