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融合发展推动精准脱贫——临夏州和政县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
原标题:推动精准脱贫——和政县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幸福
在“无牛羊不成家”的临夏州农村,家庭养殖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州农民如何搞养殖,怎样解决饲草的问题呢?
11月16日,记者走进和政县乡村,通过走访牛羊养殖大户,心里的疑惑得以解答。
养牛养羊的综合效益,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实实在在增收。从“地养人”到“人养地”,新兴现代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我州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新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不仅“居山不烧柴”,更要“柳荫给子孙”。如今,这种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我州城乡已经深植人心。
马俊虎家住松鸣镇扁坡村,他所在的和政县金龙养殖场,四周青山环绕、草木葱茏,与松鸣岩自然风景区遥相互望。
马俊虎和妻子在哥哥的养殖场里打工,管吃管住,每月两人能挣6000元。喂草料、清理牛圈,虽然每天很辛苦,可总比外出在建筑工地打工好得多,收入也稳定。“尤其是大人在家里,娃娃们可以安心上学。”马俊虎高兴地说。
走进养殖场,只见3座青贮池内压满了饲草。“今年压了2300多吨全株青贮玉米饲草,这个量足够圈里的牛羊吃到来年的这个时候!”马俊虎指着青贮池告诉记者。他们的全株玉米是以每公斤0.3元从扁坡村和周边村子收来的,然后用3台铡草机加工成饲草压在青贮池内。“最后一道工序中,我们有时会撒一把青盐,叫做‘腌草’。压草时要排尽空气,保证发酵,一来能提高牛羊对饲料的适口性,二来能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
金龙养殖场占地28亩,有15栋集中连片建成的大棚,现有600多只羊、360多头西门塔尔良种肉牛。育肥牛个个膘肥体壮,是当地农民喜爱的饲养品种。
离金龙养殖场不远的是甘肃省云发集团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园内的沼气发电站是农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生态园育肥的900多头肉牛、500多头母牛,为装机容量240千瓦、年发电量78万千瓦的沼气发电站的运行提供了“动力”,可谓“劳苦功高”。
云发集团办公室主任石奎介绍:“今年生态园订单购进饲用玉米1300多亩,覆盖种植农户500多户,压了4200多吨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吃干榨净’种养加一条龙生产线,使养殖场经济效益非常好。”
今年,和政县益牧饲草料经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82万元,购买了一台大型揉丝打包机,目前已加工饲草1.5万吨。
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每头奶牛年平均吃7吨青贮玉米饲草,饲养成本略低于育肥牛。肉牛一般育肥周期为9个月,每头牛一年需要饲草7.2吨,每天投喂精饲料5公斤;架子牛育肥周期在三、四个月左右,除去饲料投放所需的成本,出栏每头商品牛,净收入1800多元。
“每头牛如果不赚2000元,就不卖。”马俊虎说,“我在养殖场打了两年工,虽然工资不多,但我有自己的‘股份’,我的16头牛育肥出栏后,每年能赚近5万元。”原来,马俊虎和妻子不仅在养殖场打工,而且还参与合作养殖,他家每年有双份的收入。
通过多年的养殖,有心的马俊虎摸索出了一套养殖经验,他协助哥哥购置铡草机,压足了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加上辛勤的劳动,他很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广河县、和政县是我州实施“粮改饲”项目的两个试点县。据和政县农牧局统计,该县结合项目投资240万元,今年种植饲草玉米1.2万亩,按每亩平均年产3吨饲草计算,全县年产全株青贮玉米饲草3.6万吨。全县年存栏羊9万只、牛5.5万头;全县旱作玉米种植面积达8.8万亩,“粮改饲”工程正在逐步推进。
“和政县在推动‘粮改饲’工作中,每亩饲用玉米种植由县财政补贴200元,全县今年发放补贴14万元;投资100万元,购买青贮袋4.8万个,免费发放给饲用玉米种植户,每个青贮袋可青贮3吨,14个丝的厚度,可以用两年,并能回收再利用;全县可青贮玉米饲草14.4万吨,目前已完成8万吨。用政府投资来调动农民种植饲草玉米的积极性,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县农牧局局长黄林说。
和政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畜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按照“政府引导、以畜定需,种养结合、为养而种,连片种植、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全株玉米青贮,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构建起种养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格局。
相关新闻
- 2017-11-23甘南迭部县扶贫办开展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
- 2017-11-23甘南迭部县腊子口镇党委负责人和包村领导、干部向广大农牧民党员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 2017-11-21托起农牧民的幸福梦——甘南卓尼文化建设工作掠影
- 2017-11-21甘南州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激活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