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荥经砂器传承人朱庆平的“黑砂情缘”

17-10-20 15:4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任磊

第七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我从小就喜欢玩儿泥巴,很早就开始和泥巴打交道了。”初见朱庆平,他便毫不掩饰自己对泥巴的感情。对他而言,泥巴里玩儿出来的荥经砂器既是始自儿时的爱好,又是日常养家的生计,同时也是自己致力于做大做强的事业。

  朱庆平,四川雅安荥经六合乡古城村人。从16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入行,正式成为荥经砂器“名门”——朱氏砂器的第八代传承人。如今,荥经砂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庆平也凭借其精湛的技艺成为荥经砂器的传承人。7月24日,我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位非遗传承人忙碌的一天。

  “每天早上一起床,我们这条街上的人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梳洗打扮,而是把砂锅先搬到店外摆起来”,朱庆平这样描述他们的砂器生活。当日清早,朱氏砂器店外摆放整齐的砂器。

  “朱氏砂器”作为荥经砂器生产行业的领头羊,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几乎成了朱庆平生活的全部。吃完早饭,朱庆平早早便来到生产车间,检查前几天做好、正在晾干过程中的一批茶具,同时向工人们交代当天的生产任务。砂器的生产没有模具,其成型、贴花、雕刻等工艺流程全部由个人手工完成。按照他的话来讲, “每一件砂器都是唯一的,没有任何两件砂器完全相同。”

  “你要的茶具再过两天就可以入窑烧制了,很快就可以发货。”随着荥经砂器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的拓展,订单数量近几年稳步增长,销量日益增加,这样的催单电话朱庆平每天都要接好多个,与客户电话沟通成为他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

  九点以后,店铺的客人开始络绎不绝。前来购买砂器的普通顾客通常由工作人员照应,但朋友的来访,朱庆平则一定要亲自接待,请他们品尝由自己制作的砂器泡制出来的茶。“我们荥经砂器的好处非常多,它能够过滤掉燃煤产生的硫黄,炖肉暑天隔夜不馊,煮稀饭更稠更香,熬中药不影响药性,存储米面可以防霉变……”朱庆平一边泡茶,一边向朋友介绍荥经砂器的诸多优点。

  当天的最后一窑黑砂茶具就要出窑了,朱庆平牵挂着这批茶具的火候和质量,早早来到烧制车间,嘱咐出窑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温度、天气、升温、降温的控制都要恰到好处,包括出窑时砂器与空气接触的时间长短,都是很有讲究的。”他和工人们感情非常好,“我们从小就在一块儿玩泥巴,就像亲兄弟一样。”

  从朱庆平记事起,当地就用这种“馒头窑”烧制砂器,这也成为当地砂器烧制的一大特色。据他介绍,砂器烧制时间的长短决定于烧制产品的类型,一般为两个小时左右:“炉内温度决定作品的成色和质地。”开窑时间将至,朱庆平和工人熊明礼对这一炉产品充满期待。

  在六合村,“烧器”是当地人对砂器的另一种称呼,体现了“烧制”工艺对于砂器制作的重要性。由于制作工艺不同,茶壶有些直接放在窑内,有些则被置于砂罐中进行烧制。馒头窑盖子被揭开,几个玲珑剔透的茶具便呈现于眼前。

  出窑时,一个茶壶的耐火板托盘出现意外断裂,熊师傅的夹子夹不住。朱庆平立刻上手,两人配合先将耐火板拉出一些,然后再迅速将其夹取出来。“砂器出窑也有时间与温度的要求,动作慢了,砂器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过长,可能就会炸裂。”朱庆平说,出窑后的砂器要即刻放入准备好的砂罐中,盖好盖子,进行上釉。

  出窑后,熊明礼在装满砂器的“上釉”坑里面倒入一簸箕木屑,瞬时烟雾蒸腾,火龙乱窜,场面甚为壮观。将火龙熄灭,再等待一段时间,成品砂器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一过程称为出釉。

  下午五点,朱庆平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专心制作客户指定要由他亲手完成的作品。“这样的‘私人定制’越来越多。”朱庆平介绍说,现在人们对茶具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之前只讲究“实用性”的层面,作品的审美价值日益被强化。这就要求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话’,使作品独具匠心。”

  茶壶的制作工艺讲究“三平”“三点一线”,即壶口、壶嘴、壶把要成三点一线,确保三者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在制作过程中更需要“三心”:细心、耐心、专心。

  壶口与壶盖的吻合度也是茶壶工艺优劣的关键。朱庆平说,好的茶壶,壶盖与壶口之间要严丝合缝,完美契合,“这样才能很好地封水”。

  傍晚时分,朱庆平的爱人抱着三个月大的孙子来到砂器生产车间,两人静静地注视着灯光下专心制作茶壶的他。谈到砂器的传承,朱庆平的内心有些纠结。他不希望孙子以后从事砂器这个行业,“因为太枯燥,太苦了”,但又渴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二十年之后,纯手工的黑砂产品可能已经成为高雅、品味的象征,成为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这当然要靠下一代的不懈努力。”

  兰州大学附属中学校园记者 魏依凡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