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胯、移腰、曲膝、勾脚在歌舞剧《敦煌盛典》的舞台上,那个身姿婀娜,步履轻盈的娇小身影引来了台下观众一遍又一遍的掌声。她是舞台上的“飞天神女”,也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舞蹈专业的大四学生——冯燕。
从小喜欢民族舞的冯燕在她15岁时,下定决心作为插班生成为舞蹈班的一名学生。如果说兴趣爱好让冯燕走上了这条舞蹈之路,那支撑她成长的绝不是鲜花和掌声。

初学舞蹈的艰辛她至今难忘。“我一直觉得学习舞蹈就应该是天天跳舞,不练功。”冯燕说道。软功又称“软骨功”是一项为提高人体柔软度的肢体锻炼,也是每一个舞蹈人的必修课。冯燕说当时每天的软功练习,都让她痛苦不堪。一边流泪一边练习,不停后悔不停坚持。就是抱着这种“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心态,她慢慢地坚持下来。
暑来寒往春复秋,7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冯燕也从当初那个跌跌撞撞的初学者成为一名民族舞舞者。身材娇小的她十分擅长跳民族舞,东北秧歌里的手绢花、藏舞里的水袖等等都是她所擅长的。
然而,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着改变。冯燕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到敦煌,穿上“神女”的衣服,衣带翩跹、温婉柔曼。敦煌这个曾经陌生的字眼,却在点点滴滴中渗透了她的大学、融入了她的未来。

“上了大学以后,学校就经常组织我们去参观莫高窟,看里面的壁画,里面有好多比如飞天、反弹琵琶这些造型。包括我们会去学习与敦煌壁画、敦煌舞相关的知识。通过这样一点点的接触,我才渐渐喜欢上敦煌,喜欢上敦煌舞。”冯燕坦言,因为身高的原因,自己最开始并不喜欢敦煌舞。在她眼里只有那些身材高挑、纤细的人才最适合。
除了觉得自己不适合以外,敦煌舞和其他民族舞的巨大差别也让冯燕很难适应。“敦煌舞讲究三道弯,即头、肩、胸、胯、膝、足相应的拧扭,形成S形。这就要求跳舞者身体的各个部分动作往来交织,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三道弯。”她说,为了能够跳好敦煌舞,高强度的学习和排练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早上八点开始练习,有时候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中间休息的时间便是中午吃饭的时间。一遍一遍的抠动作、抓眼神、记要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冯燕的真实写照,而每一次上台表演,六七种角色的转换也慢慢成了常态。
“就比如说第一场第一个节目刚完,离下一个可能也就是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面我们就得把头饰、衣服全都换掉。一个节目一套衣服,这一套衣服,多的话会是五六件衣服组成,少的话也要三四件,套的时候特别麻烦。那个头饰是拿发卡一个一个固定上去的,取得时候要一个一个取下来,而且五分钟里面就要把这些全部换好。”冯燕笑着形容每次结束以后看换衣间就像是灾难片的现场。

几度春秋风与火,曾经几载云和月。敦煌这个作为通向海纳百川大唐的边城要塞早已名声远扬。而他那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冯燕说,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敦煌早已成为自己深深眷恋之地,未来她也愿意向更多的人传播敦煌舞、传播敦煌文化。
中国甘肃网融媒体中心四组出品(作者:吕庚青 张慧雅 马瑞芝)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工作研讨会在兰召开(图)
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全球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
2018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甘肃两当县(图)
甘肃省律师协会宣传座谈会在兰召开(组图)
以案释法 甘肃省律师协会公布20件典型案例(组图)
小陇画报|12张航拍图片告诉你,《纽约时报》《国家地理》为什么纷纷推荐甘肃?(51期)
甘肃临泽:乡村冬闲培训忙
甘肃荣登《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
“新年新衣”网络公益行动情系白银会宁学子 让山区孩子过暖冬迎新春(组图)
【陇原工匠】刘兰芳:小香包成就大梦想
【陇原工匠】崔宏伟:心灵手巧的“铁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