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笑谈 笑口难常开 (图)
原标题:崆峒笑谈 笑口难常开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国甘肃网4月24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通讯员 邸广平 记者 常舒清) “崆峒笑谈”,也叫“笑摊、笑坛”、俗称“谝干传”或“丢丑”,是一种以逗乐为主的民间小戏。其剧目内容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纠葛、琐事,人情风俗,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的爱情小故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崆峒笑谈”面临失传,当地正在做抢救和保护工作。平凉文化工作者历时多年走访田间地头、深入农村搜集、整理和挖掘平凉境内独有的地方小曲崆峒笑谈。目前,已挖掘整理、可演出的剧目有50多出。
A平凉境内独有的小曲“崆峒笑谈”
“笑谈”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它具有戏曲的形态,即有故事、有人物、有“白口”、有唱,有生活化的表演,有简单的化妆、道具和服饰。“笑谈”的演出,往往穿插在眉户戏目中间,应观众要求登场,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逗笑见长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的幽默艺术。
从演出的情况和演出的效果看,“笑谈”是以丢丑、弄怪、耍神气见长,也是它最为突出的特点。
“笑谈”的唱腔词语很动听,往往使得观看者捧腹大笑。“笑谈”在演出的时候有简单的化妆,道具和服饰,表演幽默、滑稽,通俗易懂,比较生活化。笑谈还可根据群众要求即兴表演。如有的观众说,“给咱来一段笑谈吧”。这时,场上的气氛就会立刻活跃起来,整个剧目的演出,始终伴随着观众的阵阵笑声。
从戏曲行当上区分,“笑谈”属于丑角的应工戏。从实地演出看到,“笑谈”里的丑角,无论从化妆扮相、衣帽穿戴以及唱、念、说白、表情动作,都和大戏(指戏曲形态完备的大剧种,如秦腔)的丑角相似,越是一本正经越是引人发笑。此外,“笑谈”戏虽然不如相声那样讲究“包袱”,但在情节安排上也很注重跌岩起伏,蕴藏谐趣,笑料自在其中。
“笑谈”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兴盛于明清,民国和解放初平凉也有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演出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艺人在春节等节日有零星演出,目前主要流传于平凉崆峒区北塬的草峰、杨庄、白庙、香莲一带,川区的白水、花所、崆峒等地,经过演绎的“崆峒笑谈”成为平凉境内仅有的小曲。由于后继乏人,面临失传。
B抢救保护“崆峒笑谈”刻不容缓
2006年,“崆峒笑谈”被平凉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在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日”,由崆峒秦剧团和民间艺人联袂演出的民间小戏——“崆峒笑谈”专场演出,在崆峒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标志着“笑谈”挖掘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原崆峒区秦剧团又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农村,向笑谈传承艺人虚心请教,挖掘、整理、保护遗存剧目。
目前,为抢救和保护崆峒笑谈,平凉市崆峒区组织专人做普查建档,并成立
“崆峒笑谈”研究学会,挖掘整理“笑谈”遗存剧目、录制光盘。同时,帮助恢复民间“崆峒笑谈”剧团,每年举办一次原生态汇演活动,以培养“崆峒笑谈”传承人,更好地传承这一黄土高原上的民间文化精粹。从现在已搜集到的五十多个剧目的内容和取材上看,“笑谈”演唱的是群众身边的事,抒发的是群众自己的情。“笑谈”既不表演帝王将相,也鲜有才子佳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题材似乎也和它无缘。
据介绍,目前流传的“崆峒笑谈”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一、有表现群众生产生活而又富有情趣的如《扬场》、《推磨》、《拉猴》、《拉熊》等。二、属于讽喻人改恶从善一类占得比重不小,如劝人戒赌的《春姐找父》;劝人破除迷信的《黄道降妖》、《相面》;劝人戒大烟的《刘三吃烟》;劝人勿信庸医骗人的《白先生看病》等。三、讽刺旧社会官老爷们的腐败、昏庸、无耻,赞美普通百姓的机智、善良并给予同情的剧目也很多,如《打面缸》、《闹老爷》等代表剧目。四、讽刺、挖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如《双摇会》、《大夫小妻》等;五、反映亲戚、邻居和家庭纠纷或矛盾的有《两亲家吵架》、《双喜接妹》、《王婆骂鸡》、《顶花砖》、《背板凳》、《顶灯》、《王小过年》、《懒婆娘》等;六、表现男女情爱的有《下四川》、《放牛》、《二姐娃害病》以及《闹书馆》、《货郎探亲》等。
相关新闻
- 2017-04-23平凉崆峒警方一个月捣毁传销窝点17处
- 2017-04-21平凉崆峒区麻武乡的文化舞台和休闲长廊(图)
- 2017-04-20甘肃省第6所“国珍书屋”落户平凉市崆峒区
- 2017-04-19从薄弱走向强壮——平凉市崆峒区“改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