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新家园 ——平凉静宁县双联工作侧记
原标题:村美民富新家园——静宁县双联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丁小凤
趟沟翻山走泥路,起早赶黑挑水吃,村头巷尾住土房……这是“双联”行动开始以前,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村民真实的生活写照。
2016年,祁岔村五保户王治录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满心欢喜的他逢人便说:“以前的旧房子还是1957年盖的,要不是‘双联’行动,这辈子都没机会住上新房子。”走上硬化路、吃上自来水、住上新房子,种上苹果园,村庄变美了,群众有精神了,如今的祁岔村村民,彻底摆脱了“山里人”的自卑感。
祁岔村是省烟草局“双联”行动帮扶联系村之一,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富民产业培育、群众精神提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联”活了一方发展,带富了村民。
基础设施增加“颜值”
八只窑社是威戎镇马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山高坡陡、条件恶劣,大部分村民都是从周边乡镇迁居而来,居住七零八散,邻里关系冷漠。2015年,威戎镇马山村被确定为省商务厅新增联系村以来,先后实施了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村部建设、果园建设等3大类11个项目,整村面貌在短短一年里就发生了巨变。
威戎镇杨湾村与马山村相望,自被确定为市纪委的联系村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万元,建成重大项目9个,基础设施实现全配套。“忆昔故里羊肠道,春种秋收扁担挑。联村联户政策好,勤政为民谋划高。筑坝修路民生望,因地制宜蓝图妙……”70岁的退休教师杨兴安是威戎镇杨湾村人,他创作了一首诗描述焕然一新的家乡。
2017年,静宁县将继续推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纵深开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围绕基础配套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产业发展提升“内涵”
“无线网基本覆盖全村,村里有什么事,我直接在微信群里通知,过一会大家就都来了。”赵文学是界石铺镇崔岔村村支书,他说,今天的崔岔村已经从一个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的贫困村变成了静宁县西北乡镇数一数二的“明星村”。
崔岔村位于界石铺镇南部山区,是省政协的联系帮扶村,也是静宁县确定的精准扶贫项目村之一。双联行动开始以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在全村采取大苗移栽的方式,新植果园1300亩,种植大蒜500亩,推广旱作农业2000亩,建成标准化牛暖棚120座,新增养牛大户50户,使每个贫困户都建立一个稳定增收项目,形成了人均2亩果园、2亩旱作农业、1亩菜、1头牛的“2211”多元产业格局。
2016年,全县新植补植果园7.8万亩,完成标准化管理60万亩;新建养殖小区10个,发展养殖示范户1000户;全面推广旱作技术,种植全膜玉米30万亩、洋芋37万亩、瓜菜12万亩、大蒜3万亩,全县80%以上的贫困农户有了增收产业,为贫困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全员帮扶促进“升级”
3月7日,静宁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培训班开班。853名帮扶队员、46名乡镇分管领导、乡镇双联干部接受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镇建设、危房改造、精准扶贫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帮助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准确把握政策、明确方向,全面加强驻村帮扶工作。
“为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今年静宁县委制订出台了《关于落实全员帮扶责任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静宁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闫盼佳介绍,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双联双帮进双促”的全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静宁县将动员省市县联村单位和各级联户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及乡镇包村干部对行政村、2016年底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帮助培育富民产业、解决发展难题,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提升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为全县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 2017-03-30平凉: 李雪峰赴双联村调研指导工作
- 2017-01-13平凉市医务人员在双联点开展义诊活动
- 2017-01-13平凉泾川县启动双联帮困送温暖活动
- 2016-12-15王大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双联考核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