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温暖的陪伴——酒泉肃州区精准对接、精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原标题:给“留守儿童”温暖的陪伴——肃州区精准对接、精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中国甘肃网3月27日讯 据酒泉日报报道(记者 周爱玲 通讯员 魏晓燕)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备受社会关注。如何吹散他们心中的“雾霾”,让他们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关爱,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肃州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对接、精准关爱,有力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只记得妈妈的影子
大年三十这天中午,家住肃州区清水镇某村9岁的小明和68岁的爷爷手牵手,早早站在村口,等候在广州打工的父亲张某。10年了,张某总是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这天才赶回家中。年后,张某又要在儿子小明和父母留恋的眼神中,重新返回广州继续打工。张某月收入6000多元,如果不乱花,每月可存下3000多元。
张某和妻子李某是10年前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婚后,他们有了小明。但是,小明3岁时,李某就把他送到了小明的爷爷奶奶身边,并表示以后不会回来了。年幼的小明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陪伴下慢慢长大。
“我想妈妈,但现在对妈妈的样子已经记不清楚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回来。”说起这些,坐在爷爷怀中的小明泪花闪烁。
如今,小明已成了爷爷奶奶的“小拐杖”。爷爷说,小明的母亲离开后,他也曾给她打过电话,刚开始还能打通,后来就打不通了。他希望小明的母亲能回来,但已经不可能了。爷爷还说,小明很怕见陌生人,不爱说话。
“广州太大,我现在也不知道小明的妈妈在哪里。我们分开快7年了,我找过她,但没找到。我现在就想好好挣钱,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我想给小明再找一个新妈妈,让他的生活不再孤单。好在现在学校都有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开导开导孩子。而且现在通讯便利,孩子想我或我想家的时候,可以随时打电话。”张某说。
“留守儿童”心中的痛
小亚是肃州区银达镇某村一名15岁的女孩,现在酒泉城区某学校读八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小亚的爷爷十几年前就去世了,小亚和年迈多病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的父亲在监狱服刑。
小亚上幼儿园大班时,她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小亚说,她恨过母亲,在她还那么小的时候,就留下她离家出走了。后来,在老师和“爱心妈妈”的关心、开导中,她不再恨父母,她想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所好高中,再考一所好大学。上学享受的各类补贴,小亚有时都花不完,奶奶和姑姑每月给她的20多元零花钱,她都存起来了。
酒泉第五中学心理辅导老师桑姬云说,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能努力学习。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亲属的监护下成长,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存在学习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各级各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全力以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肃州区妇联通过对《肃州区留守儿童花名册》各项信息更新完善,对“留守儿童”中监护人缺失、孤儿以及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信息进行了专门备注,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联系卡和帮扶台账,确保全方位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工作。
在帮扶中快乐幸福成长
今年12岁的小尹在肃州区西洞学校读七年级,学习成绩优异。小尹的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外地打工,母亲则在另外一座城市生活。每年的寒暑假是小尹最为向往的,因为她可以和母亲在一起。尽管这样,小尹还是感觉挺幸福的,因为除了妈妈,她还有一位“爱心妈妈”经常关心关注她。
在肃州区广电局工作的丁雪梅就是小尹的“爱心妈妈”。这几天,学校已经开学了,丁雪梅准备再去看看小尹。去年,丁雪梅曾把小尹带回自己家中,和女儿一起交流玩耍,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小尹过生日时,丁雪梅还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孩子很高兴。
在肃州区广电局,像丁雪梅这样的“爱心妈妈”共有6名。她们用自己的爱心,让这些孩子尽可能享受到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快乐。
记者从肃州区妇联了解到,为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区妇联发出了招募“爱心妈妈”的倡议书,各乡镇妇联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爱心妈妈”活动,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妇女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奉献自己的爱心。至目前,肃州区共招募“爱心妈妈”257人。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帮扶活动,建立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文中“留守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