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染“白”农田 兰州永登武胜驿镇白色垃圾触目惊心
原标题:地膜染“白”农田
武胜驿镇白色垃圾触目惊心

地埂上堆积的地膜垃圾
中国甘肃网3月2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桑杰才让 实习生 吕应霞 闫志鹏 文/图)3月21日,永登县黑林村村民向本报反映,眼下正是农耕时节,然而武胜驿镇沿大小川公路两旁的农田里全被白色的地膜“染白”,不仅有碍观瞻,还污染环境,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多年。记者来到实地采访,田埂上堆积着大量的地膜残留物和未处理的秸秆,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村民:农田被地膜“染白”
接到村民的反映后,记者赶赴现场实地采访。刚进入武胜驿镇大川公路不到2公里的地方,眼前一片白色,猛地看上去,像是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靠近一看,大量地膜缠绕在秸秆及农作物的根部,偶有风吹过,便悉悉窣窣地发出“嗤嗤”的响声。
“多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白土庄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村民种植农作物少不了用地膜,地膜也确实给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成了农村环境无法根治的一大害。大量地膜及塑料大棚种植后被遗弃,农田土质受到破坏,近几年,种植的农作物减产,村民也无心种植,都进城打工去了,闲下来一部分地,承包给外地人,种植苜蓿草,供养殖户。这位村民指着自家房后一大片农田说,你看,现在看农田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记者继续沿大川公路西行,路过新民村、道顺村、黑林子村。沿途望去全是白茫茫一片,尤其是地埂处,大量地膜就像乱麻,缠绕在农作物的根部,地埂成了藏污纳垢之地。“真是爱之深!恨之切!”在黑林子村,一位姓王的村民说。多年来,连年干旱,地膜是种植农作物的最好帮手,可是,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也是他们最头疼的。因为白色垃圾无法清理,只有在地埂处堆放或是焚烧,尤其是地膜的碎片,沉积在田地里,无法清理干净,导致农作物枯死。还有羊吃地膜后不消化,他家几只羊也被地膜噎死,损失很大。现在地膜污染已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有它污染环境,没它没办法种庄稼,村民确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们镇每年至少产生50吨的地膜垃圾。”在采访中,一位村民说。每年镇上免费提供20吨地膜,有的村民还不够用,自己又购买一部分地膜,全部算下来,每年产生至少50吨地膜垃圾,那么,10年就是500吨,这些垃圾被遗弃在农田里,那得多大的污染,简直不敢想象。
调查:白色垃圾已成隐患
在武胜驿几个村采访时,一位村民说,目前村里人和动物的粪便明显比过去少见了,但严重增多的是各种垃圾。
首先,农田的地膜残留物就是一种。每年农民种植农作物如红笋、娃娃菜、土豆等都需要大量使用地膜。这些地膜非常薄,没有回收利用价值,收获庄稼后农民就将地膜捡起来放在地头,一些残留的农膜留在地里。有时候地头上杂草多了,农民在烧杂草的时候,一把火也将地膜焚烧了。
其次,是各种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它们几乎都是塑料类制品,有些为塑料袋,有些是塑料瓶。
第三是各种食品的包装物。饮料瓶、矿泉水瓶、牛奶瓶,方便面袋,薯条袋,几乎村民从商店里买来的所有食物都是用塑料包装的,即使香烟,外面也有一层膜。
第四是各种塑料袋。现在农民赶集卖东西,已经没有带包带筐的习惯了,到处都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集市散场后,地面上的垃圾塑料袋遮盖地面,由于乡村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这些垃圾袋借助风或雨水,就进入河流或沟渠。
村民的各种生活垃圾,旧衣服烂鞋袜,废旧的塑料桶,墩布头与塑料把,加上烂菜叶与废纸片,垃圾随手被村民倾倒在沟渠内,下雨后再冲到下游。
武胜驿镇政府:每年20吨废弃地膜无法处理
随后,记者带着问题来到武胜驿镇人民政府。
该镇一名姓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镇一年大约会用掉20吨地膜。这20吨地膜该如何处理掉就是一件难事了。每年从10月初,镇上就开始做地膜残留物的清理工作,但是清理效果并不好。除了村民意识不强,难管理和天气原因外,最主要的是没有大型填埋场。
“由于没有大型填埋场,每年从地里清理掉的地膜只能拉到深山沟里挖个坑埋掉,没办法做到无害化处理。”他说,农用塑料地膜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就会不断增加。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层,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引起农作物的减产。这种现象被称为“白色污染”。
针对地膜的有效处理这个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说,镇政府正在做建设填埋场的规划,镇上已向县里和市里提交了建设填埋场的申请。如果垃圾填埋场建成,生活垃圾和地膜残留物就可以集中处理了。
相关新闻
- 2017-03-14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干部备耕一线练作风
- 2017-02-08温暖中国|双联帮扶助兰州市永登武胜驿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 2016-12-14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丝路古镇焕发新生活力
- 2016-09-02心系群众真帮扶 ——记永登县武胜驿镇大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马金平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