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康乐县劳务输出开启致富门
新修的四合院干净整洁,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说起这些年家里的变化,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村民白二洒笑得合不拢嘴,“多亏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免费学习技术,走出家门挣大钱。”
白二洒家有6口人,父母和妻子都患病在身,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上学,因此他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如果不是白二洒在政府的动员下“走出去”,全家人至今还守着几亩薄地紧巴巴过日子。在县劳务办宣传动员下,他走出家门,前往拉萨从事电焊加工。他用务工挣来的钱,为父母和妻子看病买药,还盖起了这院新房。
“我是2010年去拉萨的,刚开始在叔叔电焊铺里当学徒,干了一年后,我回家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劳务培训班,拿到了焊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就跟亲戚朋友借了8万块钱,购买了设备,在拉萨市的纳金路开了一间40平米的铺子,当年就挣了3万多元。生活慢慢有了改变。现在借的钱也已经还清了,新房子也修好了,要是挣得好的话,打算过两年买辆小轿车!”白二洒高兴地对记者说。
走出白二洒家,放眼望去,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聊天的老人,嬉笑打闹的小孩,让立春后的大庄村暖意融融。村道两旁,不少农家都盖起了新房,河对面红瓦白墙、装修精致的小二楼一幢接一幢,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荣介绍说:“全村592户,人均占地0.8亩,以前单纯靠农业,种植小麦、玉米,人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只能吃饱肚子。通过县上劳务培训,现在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了一半,劳务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多。那些小二楼都是村民出去打工挣钱后修建的。”
该村9社村民白旭鹏也和许多务工者一样,以前奔波于兰州等地做小工,收入不多,娶媳妇时更是欠了一大笔债,全家人生活过得更加拮据。后来在县政府的引导下,他参加电焊工培训后,也在拉萨开了一家电焊铺,年收入达11万元,成了村里的富裕户。“现在我的生意好得很,有稳定的客户,通过这些年外出务工,土坯房翻修成了小二楼,还供弟弟念完了大学,今年给他娶了新媳妇。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白旭鹏满面笑容地说。
县劳务办主任张亚宁告诉记者,大庄村只是康乐县发展劳务产业的一个缩影,“甘康电焊工”也成为康乐人在藏区的一张名片。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西部青藏劳务基地,已成功注册“甘康电焊工”劳务品牌,1.5万人从事电焊及铁艺加工,已在西藏及周边地区开办电焊铺近2000多家。
康乐县围绕精准扶贫,狠抓技能培训,加大了输转力度,县劳务办还组织人员入户抽样调查,摸清劳务底数。截至2016年12月底,康乐县共输转了6.32万人,创劳务收入9.33亿元,目前务工人员已达户均1.1人,人均劳务收入逾万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广大群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举办流动培训班,搭建劳务供需平台,建立实名制输转登记台账,这一系列举措,使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普遍提高。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学一技之长,走出去的康乐人才能站得稳,赚得多。精准培训学技能,外出务工拔穷根,康乐人走出家门的步履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豪迈,劳务产业也真正成了该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记者郭慧霞马姝娴)
相关新闻
- 2017-02-17临夏州康乐县千名驻村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
- 2017-02-16临夏州康乐县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
- 2017-02-15临夏州康乐县志愿者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 2017-02-14临夏州康乐县“闻鸡起舞喜闹元宵”联欢会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