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正州:调料造假何以竟成“规模经济”?
原标题:调料造假何以竟成“规模经济”?
关注
屈正州
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黑龙江、新疆等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
(相关新闻详见今日本报A12版)
独流镇的假调料生意在市场上早已声名远播,造假历史长达十多年,可谓当地一项“传统产业”,却为何在社会影响如此恶劣、造假时间如此漫长的状况下,不见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如果监管部门切实履责,刚性执法,这一见不得阳光的营生何以坐大到今日?
仅在近期,媒体暗访人员和企业打假人员并未费多大周折,就发现了生产大量假冒名牌酱油的窝点。具有专业水准的执法部门,如果真要根除这些害人的假货作坊,有何难哉?
原因可能是,其一,质检、工商等部门可能也曾查处过造假者,但是鉴于当地渐成气候的造假态势,连执法部门也在这种疯狂蔓延的造假势头面前,逐渐麻木,产生难以应对的无力感。于是乎,法不责众,就成了执法者无奈的选择;其二,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之所以消极作为,是否有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者说,与造假者有某种利益勾连?虽然是公然的造假,毕竟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益所系,有关部门不免对造假者网开一面。
造假者无所忌惮地肆意造假,执法者漫不经心疏于监管,只会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抛给消费者。从独流镇这个调料造假中心的逐渐坐大,竟发展成为每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经济”,再次印证了放任不良现象蔓延的破窗效应。《食品安全法》明确,要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并针对违法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条款。北方调料造假中心的存在,再次给监管者鸣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警示其强化监管责任,莫要轻忽自身的职责。否则,再严明的法律若缺乏执行力,也难以筑就维护民众利益的牢固屏障。
相关新闻
- 2016-08-03王振宇调研指导天水麦积区文物保护及史料征编工作
- 2016-03-08【三八节】焙烧厂四车间隧道窑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温班
- 2016-02-25调料生产日期不明 兰州两家食堂被调查处理
- 2016-01-14兰州女子只想办张信用卡哪料被骗8万元 警方已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