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挪穷窝 脱贫攻坚奔小康
——天水市秦州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全面小康新路子
通讯员 辛志锋 吕咏星
一座座崭新的房屋,一处处美丽的新村,抒写了秦州广大居民群众心中的喜悦,见证着秦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累累硕果。
如火如荼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阳光普照秦州大地,如春雨滋润秦州发展,在新起点、新征程中谱写扶贫攻坚新篇章。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万亩,辖16乡镇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0.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9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5.18%。止2015年底,该区有贫困人口6.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1%。特别是西南片区10乡镇有贫困人口4.9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4%,占全区贫困人口的71.4%,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环境封闭,就地脱贫难度大,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同步实现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近两年以来,秦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按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实施全域统筹规划建设,全面推进西区片带开发,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三个集中”,走出了一条“土地集约、设施配套、资源共享、城乡融合”的扶贫攻坚新路子。“十三五”期间,秦州区规划搬迁10694户483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1户11336人。2016年,全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个,总投资21.1亿元,建设集中安置区30个,涉及16乡镇114个村、9320户422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8户8922人。2017年计划搬迁安置涉及8个乡镇32个村1374户60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3户2414人。通过易地搬迁示范带动,大力推进小城镇、新农村、美丽乡村由点到面全面开展,全区城镇化率提高8.3%,实现搬迁群众“下山一年、胜过十年”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政策机制,在深化项目内涵中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家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启动以来,秦州区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坚持树立大扶贫理念,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形成城乡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是突出规划设计。该区从新型城镇化的全局出发,紧扣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方向,重视项目的契合性和集聚性,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先后出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金融等20多项支持搬迁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居住条件偏远、生存条件差、扶贫成本高的贫困户依次向城区、乡镇、公路沿线集中搬迁居住,真正使规划具体到乡村、细化为项目,发挥易地扶贫搬迁资源的最大效应。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围绕全区“一核两轴”发展布局,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依托,通过区域统筹、要素对接、资源整合实现联动发展,推进“小城镇、新农村、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共同建设,大力开展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两转”、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两基”、农村环境治理和垃圾治理“两治”工程,积极引导整村推进、乡村整洁有序展开,形成重点镇聚集、中心村延伸、美丽乡村拓展的新局面,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积累了经验。三是创新建设模式。立足全区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分类试点推进,通过易地搬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小城镇集群,聚合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先后探索形成了城郊融合型、商贸物流型、工矿依托型、能人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旅游型、劳务拉动型、传统保护型8种小城镇主要发展模式,催生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聚集、带动作用明显的小城镇快速崛起。
严格制度管理,在规范项目实施中提升项目质量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是助推秦州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举措。该区牢牢把握政策机遇,严格项目监督管理,精心组织实施项目,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成造福群众的德政工程。一是精准确定搬迁对象。严格按照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群众意愿,以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依据,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同居住地的群众,经报省市部门双向确认,充分体现搬迁需求与政策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二是严格项目建设管理。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该区严把搬迁对象确认关、规划编制选址关、户型设计关、资金管理关、工程质量关、监督验收关等“六关”,积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安全现状评估和防洪安全评估“四评”,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四制”管理,并实行项目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程序规范。同时,严格资金管理使用,实行集中支付报账制,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逐级审核,确保资金拨付及时、高效、安全。三是压实项目推进责任。在全区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靠实包乡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和乡镇领导工作责任;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长期抓;每个项目有领导靠前指挥、有部门现场服务、有群众一线落实”的“三靠三抓三有”工作格局。对确定的搬迁建设项目,制定了“作战图”和进度表,严格落实“4342”责任体系,开展常态化“查比评”活动,确保了项目进度和搬迁人口数据及脱贫成效的精准性。
后寺新村
同步谋划产业,在加强项目帮扶中确保群众稳定脱贫
在搬迁中始终坚持以脱贫为引领,精准施策,聚焦“能致富”,加强后续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一是壮大优势产业。依托安置区优势资源,科学界定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做到规划上精心布局,产业上精心培育,生产上精细管理,构建一个安置区多套产业支撑格局,重点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劳务五大主导产业,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二是培育新型产业。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合作社+电商”等扶持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三产服务业增加收入,尽快实现稳定脱贫。对搬迁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面落实政策兜底脱贫。三是加快土地流转。该区坚持做“活”土地文章,以土地流转破题,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推广返乡能人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企业+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及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及土地银行等流转模式,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6万亩,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钱家坝新村
创新工作机制,在解决融资难题中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该区在积极向上争取投入的同时,创新工作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坚持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加强银政企合作,创新融资平台,盘活土地资产,破解融资难题。先后成立国投、德泰、小城镇建设三个融资平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36亿元,向农业发展银行融资21.4亿元,有效解决群众搬迁资金短缺问题。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在保持各类支农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平台,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对管理投向类同、目标接近、可用于扶贫攻坚的涉农资金归集整合,实行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优先集中支持易地搬迁项目建设。2016年全区整合项目建设资金9.4577亿元,集中用于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建设,使搬迁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是群众广泛参与。始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让群众全程参与,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第一目标,在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宣传的同时,对涉及老百姓切实利益的易地搬迁项目中,坚持做到“建房户型怎么选、施工企业怎么选、建房资金怎么管、工程监工怎么做、富民产业怎发展”“五个群众说了算”,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有效提高了建设质量、建设进度和群众满意度。
相关新闻
- 2017-01-03甘肃省人社厅考核天水秦州区人社工作
- 2017-01-03天水秦州区一幼儿园举行“贺新年元旦盛典”(图)
- 2016-12-29天水秦州区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组图)
- 2016-12-26天水秦州区国税地税开展税收分析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