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政协委员徐宏林建议:从人管到技管全力巩固兰州蓝
原标题:如何破解大气污染保蓝天,政协委员徐宏林建议:
从人管到技管全力巩固兰州蓝
蓝天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时间进入2012年,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压力重重,产业模式的变革、提升服务水平变得至关重要。那一年,在和全国兄弟城市“赛跑”的途中,兰州突然停下来思考:为何“孔雀”总是“东南飞”?对的,是空气!也就在那一年,兰州市的决策者握紧拳头、痛下决心,誓与“大气污染”决战一场。很快,这份饱含诚意和超强执行力的决策有了不错的回报: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兰州成功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这一主要靠“决心和苦干”,在地貌和气象条件受到限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城市走出的大气污染治理路子,被誉为“兰州模式”。兰州上空的那片“蓝”被称作“兰州蓝”。这片“蓝”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成为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产业发展的招牌,甚至让兰州人瞬间有了扬眉吐气的优越感,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不过,经历了2016年底持续几天的严重雾霾天气,兰州人不得不发问:“兰州蓝”能“蓝”多久?如何巩固?今天,且听政协委员怎么说?
现状
深层次矛盾凸显
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模式”主要是在主城区范围内,果断实施“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责”等八大核心措施。剔除自然禀赋、气象条件等不可逆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外,随着攻坚的持续推进,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部分困难已开始凸显,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空气达标增幅已经出现压力。主要表现在达标天数增幅退减,工程减排空间减小。如三大电厂实施超低排放后排放总量下降有限,供热锅炉减排空间不大。”政协委员徐宏林在《关于兰州大气污染常态化治理的提案》中说道。
徐宏林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兰州市大气污染特征已经由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PM10、PM2.5颗粒物成为主要污染物,机动车尾气污染突出,臭氧(O3)影响日益凸显,燃煤等低空源污染不容忽视,特别是PM10的影响巨大。而这与2016年3月24日由南开大学国家环保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发布的《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2014-2015)项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建议
构建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提案》建议,应该优化市区协同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对现有治污思路进行调整和优化,抓住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这对主要矛盾,强化在治污力量布局、设施投放等方面的权重;创新市区“指挥部”模式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度、环保部门考核评价、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督查机构问效追责、县区政府属地落实的工作机制;依据治污目标,调整细化环保、城管、建设、环卫、工信、交警、房管部门的治污职责;抓紧构建大气污染治理法规体系,形成扬尘管控、尾气防治、工业监管、燃煤管控、网格监管、预警调度、绩效奖惩、督查问效等长效制度体系。
“建议实施‘技管’对接工程。针对当前污染特征出现的变化,建议整合现有环保监控、气象检测、企业数据、工地监控等平台资源,加大技术设备的使用力度,在现有实时排放数据在线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对不能提取实时排放数据的重点排污户全部安装视频在线监控设施,对重点土方工地全部安装或加密PM10监测仪等设备,解决管理和防控手段滞后等问题,全力实现从‘人管’到‘技管’的跨越。”徐宏林说。
回应
明年淘汰市区所有黄标车
12月15日下午,记者就“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话题采访了兰州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武卫红。
武卫红说,明年将启动《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修订工作,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化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依法治污体系;继续对兰石化和西固电厂等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标准,同时加快二热电厂的搬迁步伐;实施居民散煤综合治理,削减居民散煤总量;继续发挥扬尘智能监控系统的技防手段,同时完善落实施工单位黑名单制度;继续实行“五位一体”的道路扬尘防治措施,逐年增加机械化保洁的保洁率。对机动车实行动态在线监测,同时积极开展机动车“黄改绿”工作,在2017年年底前淘汰市区所有黄标车;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加快我市生态小游园、黄河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网格化监测工作。
“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现场抽查等手段,防止偷排超排事件发生。同时,还要加强追责问效制度,对于不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部门进行问责,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重罚。”武卫红说。首席记者 张鹏伟/文 马军/图
相关新闻
- 2016-12-15保卫“兰州蓝” 3家物业企业被处理
- 2016-12-14兰州:保卫蓝天同呼吸治理雾霾共行动
- 2016-12-13兰州市红古八大硬措施呵护碧水蓝天
- 2016-12-13各施工项目紧急停工力保“兰州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