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点不起煤油灯 如今买2千元“水晶灯”——马文明养牛脱贫记
原标题:马文明养牛脱贫记
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姚继东
50岁的马文明没有想到,曾经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的他,有一天能“阔气”到花2000元在新修的房间里安装“水晶电灯”。
家住会宁县新添堡乡三合村的马文明,记得小时候父母辛苦劳作一年,还是难以喂饱一家8口人。他12岁就辍学放羊。长大后,他的婚房是一孔依山开凿的“崖窑”。
马文明也想过上好日子。1990年夏天,他拿出多年积攒的300多元和东拼西凑的700元买了一头牛,想靠养牛告别贫困。可因为不懂养殖技术,投食过量,牛被撑死了。
尽管伤心,但他还是咬紧牙四处借钱继续养牛。幸运的是,新买的母牛先后生了9头牛犊,每头能卖几百元,他家的日子也渐渐宽松起来:能吃饱肚子了,盖了几间土房,电灯替代了煤油灯,可贫穷的帽子一直却“扣”在头上。
2000年起,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与新技术的推广,会宁这个贫困县开始有了明显转变。特别是覆膜技术,在蒸发量5倍于降雨量的会宁,有效减缓了水分蒸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作物产量。
“2002年,村里开始推广地膜技术。几次技术改进后,玉米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斤增加到了1500斤。”三合村村支书马骏武说。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会宁县获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从原来每年几百万元增加至今年的约1亿元。”会宁县委常委、副县长伏涛说,我省推出总额超过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撬动资金。
这一切让马文明看到了希望,更激发了他强烈的致富愿望。他说:“我们不能躺在炕上等着吃,先干起来再说。”他主动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买了4头牛进行养殖。去年一年下来,他靠卖牛收入达到1.15万元。而地膜技术不仅保证了一家人的口粮,还为他养的牛提供了充足的青贮饲料。今年,得益于危房改造项目,马文明又一次作出了大胆决定:盖新房,让全家人享受上好日子。在县乡村帮扶干部的努力下,他用补助款盖起了3间砖房,还给新房添置了5个灯,还包括两个浴霸灯。“天寒地冻的冬季,农村人也能在家洗澡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马文明激动地说。
经过这场扶贫脱贫的“长征”,2015年,马文明一家终于摆脱了贫困。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离小康还有差距。我要继续使劲,把日子过得更好!”马文明信心十足地说。
相关新闻
- 2016-11-16张掖市临泽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图)
- 2016-09-30张掖市甘浚镇星光村举办肉牛养殖技术培训
- 2016-09-28戈壁滩上牛羊肥——武威民勤县农民王伟己发展规模养殖侧记(图)
- 2016-08-25甘肃省奶牛养殖业加速“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