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正文
投稿

武威:吹响农村优质教育集结号

2016-07-04 10:08:55 来源: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古浪县横梁初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邸光琦

  横梁初中地处古浪南部山区,那里山大沟深、条件艰苦。2012年,我从大靖镇调到横梁初中当校长。说真的,接到通知我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畏难。但共产党员就要有担当,组织把我安排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坚守、发挥作用。我把年老的父母和还在上学的孩子托付给妻子,拉着铺盖卷进山,踏进横梁初中,和全校老师一起吃住在学校,寒来暑往一干就是五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我到横梁初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善制度,用制度抓管理、抓服务。摸清学校情况后,我先后制定了班主任量化考核、学风养成、校领导陪餐监管学生灶等一系列制度,将服务措施覆盖到每一人、每一课、每一项活动。制度要落实,关键要有人示范带头。我是校长、是书记,这个头我必须带好,因为“身先足以率人,律己足以服人”,每天早晨,我总是最先起床,督促早操、巡查早读;晚上,我坚持到最后一间宿舍熄灯才休息;周五放学,我和值周老师一起目送最后一个学生乘车离去,学生一日三餐我和班子成员集体督促学生用餐,未曾吃过一顿热乎饭,五年来一直没有间断。教学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教师,总是选择全校最差的班带课。7位校领导班子成员除了履行管理职责,全部满负荷带课。这种示范,有效调动了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现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只有融入一线、融入教师,才能带好队伍、带出成绩。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指导备课、评阅作业、分析试卷。学校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我都要逐一研究,找出潜力点和薄弱点,指导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准确把脉,探索提升途径。每一位新教师的课,我都要三番五次地听,不遮不掩地点评。教师姜春燕刚参加工作时,上课总是放不开手脚。我们采取女教师陪听“帮”、老教师跟堂“点”、校领导旁听“逼”的方式,用半学期时间就帮她站稳了讲台。她所带班级化学成绩连续两年中考排名全县第一。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管得好、教得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我们从党员抓起,对教学规范和专业能力严格要求。很多年轻教师除了带好自己的专业课,还要兼任相近专业课教学。有的老师牺牲午休时间,无偿为后进学生辅导功课;有的老师利用吃饭和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为的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也在情感上、生活上努力关照每一位老师,为他们创造舒心、愉悦的工作生活环境。2014年,我被评为全县“爱岗敬业道德模范”,我把5000元奖金拿出来改善老师们的伙食。大家对校班子更拥护、更信任了。今天,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横梁初中的教师,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特别出成绩的精神,这是横梁初中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并保持领先的源泉和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靠的是慢功夫、细功夫,也必须有真功夫、实功夫。横梁初中的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在日复一日的严、苦、细、实中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几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县教育局“课堂教学增效年”和“高效课堂创建年”的活动号召,在不组织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布置超量作业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分类作业,作业面批、错题面改,自主阅读、海量阅读,激发学生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我校中考成绩连续5年蝉联全县第一,基本把每一个学生都送入了高中学校。横梁外流的学生纷纷回笼,一些邻近乡镇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横梁初中在校学生由5年前的400多人增加到800人。

  学校教学成绩年年上升,但我由于远离家,无法照顾家庭,对孩子的学业疏于管理,女儿学习成绩从2013年中考全县57名滑到今年高考的600名开外,虽然基础很好,却没能上一本线。我知道,我没有愧对横梁大山深处的娃娃,却愧对了自己的孩子。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对我的选择无怨无悔。

  老百姓心向往之的好学校在哪里?这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我找到了答案。我觉得,她就在我们每一个胸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心里,她就在我们校长的心里。只要我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在看似寻常的每一天里坚守,在每一节课每个学生的教法里执着,在风雨无阻护送学生安全上下学的细节里用心,好学校不是写在规划里,而是出自群众的口碑里,好学校可以在城里,也可以出现在山间乡村!

  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天的荣誉是新的开始。根据市县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规划,我们横梁初中将整体迁往黄花滩绿洲新区,学校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我们一定会继续保持富有责任、敢于作为的劲头,办好新环境中的新学校,努力让“下山入川”移民区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吹响农村优质教育的集结号!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