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才
相对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减法”作用,补短板重在实力、主力、动力、潜力和外力五大方面做好“加法”。
一、补“实力”之短板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我省的基本省情。目前,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约8个百分点,58个片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更低,特别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民族地区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约8个百分点。扶贫脱贫是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把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户到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产业扶贫中,重点破解好如何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以及如何与市场对接的难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重点抓好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使之成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二、补“主力”之短板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经济的差距主要不在国有经济而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民营企业数量少、占比低、规模小、能力弱、发展慢,且多集中于产业链低端,更缺少知名的企业和产品品牌。补民营经济之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之“主力”。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必须切实增强发展民营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加快扩量提质;必须优化发展环境,让民企与国企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通过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涌现更多率先致富的企业家,让更多的人就业,提高更多人的收入水平,让更多的税收贡献财政。
三、补“动力”之短板
虽然“十三五”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但由于特殊的省情和阶段性特征,投资仍然将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2007年至2013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保持在27%以上,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近两年,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当前的问题是,低端和传统产业投资过剩,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领域的投资增长点大量涌现,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欠账多、差距大,我们一定要把握准投资方向,创新投资方式、稳定投资规模,发挥好投资对于经济拉动的关键作用。
四、补“潜力”之短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省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这方面的“短板”反过来看也是促进增长的“潜力”。为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破除不合时宜的、歧视性的政策障碍,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村人口,顺利进城落户,成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就业、创业扶持上,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五、补“外力”之短板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甘肃身居西北内陆,长期存在着对外开放度低的问题,在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背景下,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精心组织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工程承包、轻工建材、民族用品、农业医药等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交流。
(作者为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