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小康,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我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纪实
记者 宋振峰
扶贫必先识贫。但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对于谁是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搞清楚,才能做到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确保科学治贫、有效脱贫。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我省把建档立卡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石,扭住贫困人口识别、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打造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建档立卡工作链条和运行体系,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锁定、动态管理、有进有出,走出了一条富有甘肃特色的建档立卡路子。
2013年以来,我省全面完成了58个片区特困县、17个插花县的622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户、55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2014年全省减贫140万人口,2015年全省减贫100万人以上。甘肃的建档立卡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贫困群众的广泛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但是,如何辨识出真正的贫困户呢?我省制定出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告)的“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一核,即入户核实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即详细查看家庭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比,即综合比较农户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议,即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形成建档立卡初选名单,依次开展村民小组、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五公示(告),即对评议后的建档立卡名单在本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无异议报乡镇审核后分别在该行政村和乡镇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公示,无异议报县区复审后在县区和乡镇进行两次公告,最后由农户、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县区五级确认,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识别和认定扶贫对象。
“12345”程序,在静宁县司桥乡唐岔村村支书贾志兴眼里,每一步都很重要,来不得半点含糊。
去年精准识别一开始,唐岔村堡庄组有27户农户申请当贫困户。为此,村里从堡庄组选了有威望、懂政策、办事公正的9名群众代表,和村民坐在一起,从最穷的贫困户倒着排序,选了19户贫困户,报给村里。
那么,这19户是不是最终人选呢?
“还不行。”贾志兴告诉记者,对于村组报来的拟选贫困户名单,村两委班子还得充分发挥情况熟、底子清的优势,再甄别初审。看是否有漏选错选,是否符合政策界限,是否有家族势力干扰,是否有干部优亲厚友。接着,又将初审结果提交由村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定会议,民主投票后评定最终扶贫对象。然后,经过公示公告和逐级确认后,村里包括堡庄组在内的贫困户,从刚开始的113户,变成了最终确定的104户。
哪些人从中退出来了呢?在城里买了房子的,开公司的,买了车的,家庭成员有人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都不行。
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识别结果“人服气”。我省还通过规范公示公告、定期“回头”整改、行业部门参与全面抽查,尤其是县乡开展查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措施实不实、资金项目安排准不准、脱贫人数实不实的“五查”活动,对不实的贫困户坚决剔除,对遗漏的贫困户及时纳入。
精准管理
费了这么大的劲,才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小本本”方式记录,珍贵的一手资料不仅分散,信息还不完整、难以整合。
为此,我省探索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的扶贫信息网络,建立了具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功能的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管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成为我省建档立卡的电子化管理平台,成功对接了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子系统,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省投入了10万余干部上山下乡,走访全省101万余户家庭,实地摸清417万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脱贫需求和帮扶措施等“家底”。数据细分,涉及路、水、电、房、产业、技能、婚、灾、病、学等多个支项,仅致贫原因就有13项。而走访的这101万余户贫困家庭,占全省农户的近20%。
将这些详细调查的结果,我省又一一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精准锁定每一个贫困百姓的信息。同时,将涉及“1+17”精准扶贫方案的25个省直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设计成数据信息,分为户、村、县三级,录入大数据云平台,并完善贫困群众相应信息,使识别人口精准度与政策配套精准度有机统一。
现在,不论在各市州,还是在各贫困县、乡、村,只要打开当地的大数据平台,轻敲鼠标,双击户主姓名,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对应的帮扶措施和完成时限等信息,一目了然;进入分析模块,围绕精准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输入关键词,图文并茂的数据分析很快生成……
在涉及贫困户的精准信息基础上,今年年初,我省又出台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通过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做到“8个准”,每个贫困村制定作战“5张图”,每个贫困户落实“3本账”,倒逼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提供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
我省通过做到大数据平台建设“8个准”,即脱贫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确保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准确、统计分析可靠。同时,打通地域、行业、层级壁垒,实现各级各部门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共享和精准扶贫业务协作,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的有效对接,成为精准脱贫数据分析、成效跟踪、业绩考核等方面的综合载体,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推动落实提供了依据。
现在,甘肃的每个贫困村,都绘制了扶贫作战“5张图”,包括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等,系统直观地反映贫困状况、脱贫需求、扶持举措、攻坚目标和进展情况,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同时,每个贫困户还建起了脱贫计划进度账、帮扶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工作账“3本账”,详细记录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等基础信息,实时反映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农户收入变化等情况。通过清晰的帮扶责任,防止扶贫中出现疏漏,确保落实贫困户何时脱贫,扶什么、怎么扶,以及谁来扶、扶了啥。
精准退出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得以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调整。那么,怎样保证这些贫困人口精准退出呢?
为了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我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提出并实施了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确保精准扶贫的针对性、精准脱贫的实效性。
我省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制定了《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和《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取消对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使精准扶贫相关考核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占到80%以上。并充分考虑贫困县之间贫困程度、攻坚难度等差异,突出超额加分、难易计分、群众评分等环节,完善了考核的具体方案。
在国家没有正式出台贫困退出细则的情况下,我省还破冰探索,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实施细则(试行)》,明确细化了贫困退出的标准,贫困县退出有1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有13项指标、贫困人口退出有7项指标,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三级脱贫退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要求的同时,结合省情实际,又增加了道路、饮水、住房、产业、搬迁、教育、卫生、培训等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使精准扶贫有了着力重点、精准脱贫有了衡量标准,引导基层将工作重点聚焦到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
为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我省按照贫困户脱贫标准和时序,建立了“4342”脱贫验收把关责任体系。明确了脱贫验收中,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贫困户四方,乡级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工作站站长三方,县级党委书记、县(区)长、扶贫办主任和统计局局长四方,市级党委书记和市(州)长两方,对贫困户识别、退出、返贫真实性负责的签字背书责任,构建起了层层负责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针对2015年度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在省委领导下,今年1月开始,由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了11个联合考核组,由省级干部带队,带领组织、统计、扶贫等相关方面进行考核。
与以往的考核不同,我省在此次贫困县的“大考”中,不仅有脱贫对象和党政部门参与,而且还首次组建了第三方评估组全程参与监督。从省市县非党政机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熟悉农村和扶贫工作的人员以及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等单位,抽调了55人组成了第三方评估人员,对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进行客观评估,力求脱贫验收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客观。这一精准脱贫考核的创举,走在了全国前列。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抓细,重在落实。有这种精神,甘肃一定能在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真正把宝贵的扶贫资源“对症下药”“定点滴灌”,做到扶贫一户、脱贫一户,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脱贫攻坚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