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正文
投稿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四:礼

2016-02-19 08:32:1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礼,是从行为举止上讲。要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就是礼。以上义、群、和三项都属内在的精神、价值,也都通过礼而落实。《论语》讲仁,“克己复礼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讲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讲为政,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教学,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总之,一切都落实到礼上;“不学礼,无以立”。(均见《论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规范:上至朝廷议事、祭祀、战争,下至社会婚丧嫁娶、节日礼俗,家庭生活晨昏定省,夫妇、父子、兄弟相处,人际交往中的称谓、礼节,日常行为中坐、卧、立、走等等,无所不包。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之中。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功能,在维系社会和谐。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古代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社会关系的和谐,别中求和。

  礼的精神,恭敬辞让,言行有节。“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辞让是礼的根本精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的作用在规范和节制人们言行,使人言行有度。表现于言行,就是守规矩,讲礼貌,不任性。内在的义、群、和的精神追求和外在行为举止的恭敬辞让,言行有节相配合,塑造了中国人文质彬彬的形象,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守礼一项,如何做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研究。一方面,礼的特点是随时而变,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而礼的变革远未能跟上。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在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批判旧礼教的影响下,守礼的传统遭到极大破坏。由此造成礼的严重缺失,带来了社会失序和风气浇薄的不良现象。这里谨提出几点初步想法供讨论。

  礼有形式和内容,礼仪和礼义两个方面。古代的礼仪形式,大多已不适用于今天而淘汰;今天要继承弘扬的,主要在礼所体现的恭敬辞让,言行有度,别中求和的价值和精神方面。古代,这种精神体现在守礼上,今天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的条件下,需要和可以把它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体现在遵纪守法的所有方面,一句话就是守规矩。要把自觉遵守规矩的精神落实到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社会的风气。对于传统礼仪,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或淘汰、废除;或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或拨乱反正,在恢复基础上创新发展。尤须注意的是,时代变迁,文明发展,社会生活也发生根本变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礼的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亟需建立适应于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新的礼,以丰富、发展旧有礼的体系。继承改造传统和创新发展新的内容,二者结合,实现守礼传统的创新性的发展。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