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小沙葱蕴“大钱景”生态绿换“致富金”

大漠风沙中,它是倔强生长的野蔬;温棚基地里,它是郁郁青青的致富新苗;千家餐桌前,它是风味独特的特色美味——在“沙海绿洲”甘肃民勤,沙葱完成了一场从自然馈赠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蝶变。
“十四五”期间,民勤县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深挖沙葱这一独特自然禀赋的产业潜力,以系统化布局谋篇、科技化种植赋能、品牌化运营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引路、技术合作深耕、经营主体培育、品牌推广发力等一系列“组合拳”,民勤沙葱产业实现集聚式、融合化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亮眼名片。
如今,沙葱种植已铺满民勤14个镇的田间地头,形成核心产区引领、周边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从野生抚育到规模种植,从本地尝鲜到香飘全国,这株小小的绿色植物,不仅染绿了茫茫沙地,更富了一方百姓,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漠野珍馐”变身产业新秀 标准化种植谱写新篇
沙葱,学名“蒙古韭”,隶属百合科葱属,是西北荒漠生态系统中极具抗逆性的沙生植物。它扎根海拔800至2800米的荒漠、砂地与干旱山坡,耐风蚀、抗干旱、耐瘠薄,在恶劣环境中绽放生命韧性。
明代《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茖葱,野葱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葱。”这株自带特殊辛香的植物,茎叶细长如针,花序紫艳夺目,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生物活性成分,兼具降血压、调血脂、促消化等功效,对肠道炎症有辅助治疗作用,在民间素有“菜中灵芝”的美誉。
沙葱的现代产业化之路,始于世纪之交的科研探索。
1999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严子柱研究员团队开启沙葱资源系统研究,历经野外调查、种质收集、驯化试验,构建起分根移栽与种子播种相结合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成功破解人工栽培的关键瓶颈,为产业发展筑牢科研根基。
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敢为人先的实践者。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村民叶长炼率先试水示范种植,创新采用冷刺激技术打破沙葱休眠,搭配日光温室精准调控与喷灌系统,培育出民勤第一棚“家养”沙葱,实现全年稳定供应。他研发的“温室沙葱栽培技术”,还拿下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十四五”期间,民勤沙葱产业驶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冷刺激技术”与“温室+拱棚+露地”多元栽培模式深度融合,让沙葱实现周年均衡上市;“浅埋滴灌+生物菌肥”技术的推广,既守住了产品品质,又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沙葱种植亩均用水量较大田玉米减少50%以上,单方水经济效益达常规作物的20余倍,走出了一条“适水种植、量水生产”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如今,这株“沙漠仙草”已带动全县3000余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达1.5万亩。它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以发达的须根系织就生态防护网,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特色力量。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成型,‘十四五’期间,民勤沙葱实现了从‘治沙’到‘沙里淘金’的跨越,标志着我们向‘生态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的深层意义。

市场驱动引领品质革命 特色农业焕发新生机
独特风味与丰富营养,让沙葱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沙葱在全国主要城市的销量年均增幅超30%,这株“沙漠仙草”正以强劲势头征服更多消费者的味蕾。
晨曦微露,民勤县大坝镇沙葱基地早已人声鼎沸。整齐的畦垄上,翠绿的沙葱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收、分拣、包装,动作娴熟利落。“你看这沙葱多‘精神’,上海的客户又催单了!”种植大户叶智香捧着新鲜采收的沙葱,脸上满是笑意。他的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沙葱一次播种可连续采收十年,每年能收五六茬,再加上温室、拱棚、露地错峰种植,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供货。如今,他的基地日均发运沙葱超两吨,远销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市场“指挥棒”的精准导向,推动沙葱产业不断升级。
“十四五”期间,民勤县紧扣市场需求,创新构建多季节协调生产体系,通过冬春温室栽培精准填补市场空档、春夏拱棚生产保障过渡期供给、夏秋露地种植发挥自然气候优势,成功破解了“旺季扎堆、淡季断档”的产业发展难题。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全年均衡供应,更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益,为沙葱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业兴则百姓富。大坝镇文一村的沙葱基地里,52岁的马红霞正麻利地捆扎沙葱,指尖的薄茧透着踏实的幸福感:“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数据显示,全县沙葱产业带动2000余人长期就业,旺季季节性用工超5000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增收”。
标准化是产业行稳致远的根基。
民勤县联合科研院所制定《沙葱反季节栽培技术规程》,从选种到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在大坝镇八一村沙葱省级示范基地,物联网设备实时捕捉温湿度、光照数据,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调控。“精细化管理让优质品率从80%提升到95%以上,一斤能多卖一块多!”技术员袁盛年的介绍,印证了“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从无人问津的戈壁野菜,到带动万户增收的富民产业,沙葱的蜕变,是西北干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它既是民勤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又是生态保护的“绿色卫士”,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全链布局赋能乡村振兴 戈壁绿洲走出创新路
“十四五”期间,民勤沙葱产业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专业化加工企业,产业链条从前端种植向中端制造、后端销售持续延伸,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被纳入产业体系,共享发展红利。
民勤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厂区内,一辆载重5吨的冷藏车准时停靠。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预冷后的沙葱装车,即将发往西安。“合作社配备了分级包装车间、冷藏保鲜库和冷链物流中心,从分拣、质检到冷链配送,全流程都实现了标准化操作。”合作社负责人甄世龙介绍道。
“构建沙葱全产业链,既要补齐研发、加工、储运等薄弱环节,更要推动各环节协同发力。”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表示,民勤县通过建立稳定的生产周期和闭环产业链,保障上下游良性运转;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实践中,民勤县紧扣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创新提出“产品抓产业、产业抓链条、链条抓体系”的发展理念。通过培育“链主”企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起“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梯次带动机制,推动沙葱产业提质增效。
数字化转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民勤县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加强产业数据分析,推动生产流通方式变革。依托电商平台整合仓储、物流、金融等资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型营销模式,让民勤沙葱以更高效率触达全国市场。
如今,民勤已建成从种植、管理到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不仅开发出腌制沙葱、沙葱酱、沙葱粉等系列深加工产品,还培育出“漠上花”等特色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民清源”更是荣获甘肃省“十大网货品牌”称号,市场竞争力持续攀升。
回望“十四五”,昔日“沙漠野菜”蜕变为市场抢手的“黄金菜”,沙海绿洲间上演了“点绿成金”的动人故事。展望“十五五”,这株承载着希望的“沙漠仙草”蓄势待发。民勤县将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影响力,推动沙葱产业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广,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民勤样本”。
通讯员 马爱彬
- 2025-11-24【决胜收官“十四五”】玉门:绿色转型绘新景 生态惠民谱新篇
- 2025-11-24【决胜收官“十四五”】金塔:满城新景入画来
- 2025-11-21【决胜收官“十四五”】泾川:向新聚能 工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 2025-11-21【决胜收官“十四五”】山丹:以路为脉 织就丝路业兴民富图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