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山乡新画卷|崇信:土窑焕新韵 红牛绘振兴

初冬的清晨,驱车驶入崇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间,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铺展——那些曾盛满祖祖辈辈烟火气、如今一度闲置的土窑洞,正褪去岁月的尘霜,悄然焕发出蓬勃的新生机。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深挖地域文化底蕴,巧做“产业+”文章,让沉寂的旧窑洞“破茧重生”。如今,废弃的窑洞变身为冬暖夏凉的生态牛舍,一头头健壮的平凉红牛悠然踱步;这场“窑洞盘活+红牛养殖”的创新实践,不仅让老窑洞重焕活力,更蹚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前村里盖新房,老窑洞没人管,荒得慌。现在改造成牛舍,既省了盖厂房的钱,窑洞恒温恒湿,牛住着舒服,病也少了。”在锦屏镇枣林村的窑洞养牛示范带,养殖户指着整齐的窑洞牛舍介绍。
崇信县紧抓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契机,将“塬果川菜整县牛”产业布局与闲置资源盘活相结合,探索出“平凉红牛+窑洞盘活”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45个,修建养殖暖棚371座,建成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窑洞生态养牛示范点22个,改造窑洞1700孔。
“窑洞养牛不是简单‘填空’,而是全链条的生态闭环。”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该县不仅制定了《窑洞养牛技术规范》,落实“四区分离”“五良技术”,让养殖更标准;还以窑洞养牛为支点,串联起上下游产业——周边农户种植饲草供应牛舍,牛舍粪污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污还田”的生态链。
在黄寨镇的窑洞养牛示范点,“国有公司+合作社+大户”的模式让农户跟着受益。“我入了合作社的股,把窑洞租给合作社养牛,自己还能在这儿打工,一年能多挣两三万。”村民老赵笑着说。目前,全县163个牛产业专业合作组织中,近半依托窑洞养牛项目,带动2000多户养牛大户发展,年均新增红牛超1万头。
更令人惊喜的是,窑洞养牛还“养”出了文化味。在黄寨镇的“农耕部落”,部分窑洞被打造成牛文化展示区,游客既能参观窑洞养牛过程,又能体验农耕民俗,品尝“红牛宴”。“没想到老窑洞能这么潮,看红牛、吃牛肉、体验窑洞生活,这趟来得值!”来自西安的游客赞不绝口。
如今,崇信的窑洞养牛,不仅让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千年土窑成了“黄金牛舍”,肉牛疾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更让经济效益“节节攀升”——截止今年全县牛产业产值达4.84亿元;还让红牛文化“出圈出彩”,古村落的烟火气与现代养殖业的活力碰撞出独特的乡村魅力。
一头牛,激活一孔窑;一孔窑,带动一条链。崇信县用“土办法”蹚出“新路子”,让沉寂的窑洞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通讯员 朱双双 图/文
- 2025-11-19陇原山乡新画卷|漳县:小小“黄金草”撑起乡村“共富梦”
- 2025-11-19玉门:做实牛羊产业文章 赋能乡村振兴活力
- 2025-11-19陇原山乡新画卷|庄浪:果蔬满棚香 增收有良方
- 2025-11-19陇原山乡新画卷|宁县: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良方”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