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沈士银:以林海为家 用脚步丈量绿色

沈士银正在巡山
清晨,当平凉崆峒区的大山还笼罩在薄雾中,59岁的沈士银已经身着护林服,推开宿舍的房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眼前这层峦叠翠的2.9万多亩林区,是他日夜守护的“阵地”。二十四载春秋,八千里路云月,这位老兵用双脚在山脊间刻下一道道绿色年轮。
2001年8月,35岁的沈士银从部队转业,来到了崆峒区土谷堆林场工作。
当背着行囊来到罗家沟护林站时,他面对的是“巡山全靠走,护林全靠吼”的艰苦环境。
“当时全站就我一名护林员,生活的用水、用电也很困难,但艰苦的环境对还年轻的我而言,既是磨砺也是淬炼。”沈士银回忆道。
于是,这个在部队历练过的硬汉子很快调整心态,把护林站当成了新“战场”。
他白手起家,潜心钻研林业政策法规,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精准把握工作规律。为掌握辖区山情、林情、社情的第一手资料,他沉到一线,访农户、踏山梁、钻山沟、查林地,足迹遍布青山绿水。
几年下来,沈士银便成了林区的“活地图”——他对管护区域内每个林班、每个小班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林木种类都都了如指掌。
“护林员不是官,却守着无价之宝。”这是沈士银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年,他所在的单位争取资金对护林站进行改造,领导考虑到他年近花甲,将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峡道站,与同事共同管护2.9万多亩林区资源。
凭借其高度负责的管护,他所守护的林区连续两年未遭乱砍滥伐、采石挖砂等破坏侵袭,犹如一道钢铁防线,守护着这片青山的宁静与完整。
每冬春防火关键期,沈士银便进入了“战时状态”,屡次放弃休假,以山为家,常常连续数月不回家,用坚守将火险隐患牢牢挡在林外。
如今的沈士银已59岁,妻子总埋怨他“以林为家”,孩子也即将展翅高飞,他内心对家人满怀愧疚,却又一次次将家庭的重担托付给妻子,自己则转身投入到林业事业中。
二十四载春秋,青山为卷,岁月为笔,将风霜刻在他的额头鬓角,却也将那份对林业的执着,淬炼得如松柏般苍劲深沉。
在崆峒区,还有白崇义、马雪峰、张玉明等众多“沈士银”,这群护林人从青丝到白发,春防虫害、夏抗山洪、秋护林木、冬守火险,用一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夕阳西下,沈士银完成了当日最后一次巡护。这二十四年的风霜坚守,如青山般沉稳坚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既是沈士银朴素的格言,更是他脚下最真实的道路。
通讯员 魏丽 图/文
- 2025-11-03玉门:“统种共富”绘就秋收图景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2025-11-03漳县:万亩药材绘就乡村振兴“丰景图”
 - 2025-11-03西和:花椒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5-11-03临泽:葡萄冬眠管护忙 增产增收有保障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