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一颗柿子的“蝶变”

金秋十月的泾川县罗汉洞乡,沟坡间的柿子林宛如打翻了调色盘。橙红饱满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村民们穿梭林间采摘、装筐,游人举着相机记录美景,收购点里客商忙着称重装车……一幅“柿子丰收、百姓增收”的热闹画卷,在这片曾经山多地少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从“愁果子”到“金果子”:一个柿农的十年见证
“以前柿子熟透了只能烂在树上,如今十亩柿子林能挣两万元!”挽头坪村老农魏云娃抚着挂满果实的柿树,脸上满是笑意。他是罗汉洞乡柿子产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了“金果子”如何从无人问津变成致富希望。
曾经的挽头坪村,被群山环抱,交通闭塞。虽然家家户户种柿子,但销路不畅、缺乏加工能力,让甜蜜的果实成了村民的“心头愁”。转机发生在乡党委、政府与西北石油销售公司结成帮扶对子之后。现在,魏云娃家的柿子还挂在枝头就被预订一空,部分鲜果直供加工厂,效益翻了几番。
“四位一体”发展路:小柿子长成大产业
这场“柿子革命”的蝶变背后,是罗汉洞乡“向山要地、循势兴业”的发展智慧。当地以挽头坪村为起点,构建起“政府补贴+单位扶持+合作社带动+群众主体”的发展模式,推动柿子产业从零散种植升级为村集体经济的核心引擎。
“我们村1700多亩柿子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今年品质特别好。”罗汉洞乡挽头坪村党支部书记魏伟介绍,村委会主动对接庆阳、镇原等地客商建立订单销售机制,剩余鲜果由村集体统一加工,实现增值增收。
如今,这一模式已辐射至丈八寺、张姚等多个村落。政府建设的晾晒棚、冷藏库解决了存储难题;帮扶单位打通预售渠道;合作社对接客商实现集中外销;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曾经“烂在枝头”的柿子,如今形成鲜柿外销与柿饼加工的稳定产业链,真正实现了“种得好、卖得畅、收益稳”的产业振兴新局面。

产业链上做文章:闲置资源变“活资产”
产业要长远,配套须先行。走进挽头坪村产业园区,60座柿子晾晒棚蔚为壮观,加工厂内工人正在制作柿饼,气调冷藏库保障着鲜果品质,93套专业设备让加工效率倍增。
这些设施不仅让柿子产业实现从“卖鲜果”到“深加工”的跨越,更激活了沉睡的资源。村干部算了一笔账:闲置土地种上柿子树,留守老人到加工厂务工日收入80元,村集体通过柿饼加工年增收数十万元。

“柿子红”成“致富色”: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罗汉洞乡柿子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带动数百名村民就业,柿饼加工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曾经荒芜的沟坡,如今被柿林染成一片绚烂的红色。
从“小特产”到“大产业”,从“愁销路”到“产销旺”,罗汉洞乡用一颗柿子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火红的柿子不仅装点了山川,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让“柿子之乡”的名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愈发闪亮。
如今,当夕阳为柿林镀上金边,村民们坐在新修的广场上唠家常,话题总离不开这些改变他们生活的“红果子”。魏云娃望着自家柿林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就像这柿子一样,越来越甜。”
通讯员 吕金龙 图/文
- 2025-10-17崇信:苹果迎丰收 全链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5-10-17瓜州:“畜”势勃发 奏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 2025-10-17静宁:一颗苹果的“智慧变身”
- 2025-10-17玉门:高标准农田育“银花” 铺就乡村振兴产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