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蔡佳钰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本。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从而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迈入新发展阶段,科技人才成为把握发展机遇、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纵观全球竞争格局,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深度交织,高技术领域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必须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近年来,我国人才自主培养成效显著,研发人员总量已突破600万,我国已具备大规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境况尚未根本改变。唯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造就大批量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抢占先机,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深刻认识人才工作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我们需将战略视野转化为切实行动,系统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机制。
构建“培育用”全链条,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人才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不同成长阶段人才的特点,精准完善人才“全链条”长周期的培养体系。基础教育阶段要强化科学素养培育,通过推广STEM教育,组织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科技创新课程,建立科技特色学校,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高等教育阶段要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职业发展阶段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持续支持。同时,要注重强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建设灵活机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时调控机制,根据创新人才类型分类别、多模式培养。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实际、战略布局,构建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带弱、大助小,加快区域协同的教育共享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促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支持科技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保持创新活力。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发展“放权、松绑”。要遵循严谨、科学、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抓好前端布局、中间检查、后端验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指标,采用用户反馈、同行评议、社会认可、市场检验等多种方式实施人才评价考核。要健全科研责任制,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决策权、经费使用权和资源调配权,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完善知识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以提升项目实施绩效,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构建创新导向、保障兼顾的薪酬体系,让创新人才获得合理回报。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创新者撑腰鼓劲,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赋力添能。
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人才强国战略。要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机制,确保人才发展始终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高效全面的人才需求信息监测体系,精准预判各领域人才需求,为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要着眼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与最新趋势,通过教育培养体系中专业设置及学科布局的优化升级,紧密对接高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对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的摸排分析,及时准确地调整人才培养或引进措施,以实现人才供需在数量、结构等方面形成动态平衡、精准对接。要完善在岗在编在校人才的长远发展机制,加强自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唯有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长远布局,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以持续的人才优势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为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批准号:21SZJS34010370)。
- 2025-09-12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 2025-07-01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5-06-10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 2025-06-10科技赋能做好“薯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