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开展高校教育帮扶工作
吴琼
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高校通过教育帮扶,在优化公共教育服务、助力乡村治理、培育振兴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长效帮扶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校应自觉强化服务意识和使命担当,完善优化制度保障体系,创新教育帮扶方案,以坚决有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成效。将教育帮扶工作纳入高校重点工作计划,围绕帮扶地的发展现状、需求等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教育帮扶机制,以靶向帮扶和精细化对口服务代替粗放式帮扶服务,最大限度提升帮扶效率。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联络和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帮扶政策的持续落地实施。加强协作会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协同会商、协同调研、协同跟踪、协同验收、协同整改等专项活动,以“规划—实施—反馈—整改—再规划—再实施”的全闭环、螺旋式上升工作机制助力提升教育帮扶效果。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应注重搭建可持续、可推广的多维制度框架和协同方案。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利益协调、沟通联络、资源统筹等职能优势,加快制度制定并监督落实。重点围绕校地协同过程中的帮扶队伍培育、人才培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共建基地的搭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给予宏观性、总体性、科学性的指导方案和制度保障,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以此为基础,在开展具体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可结合帮扶实际进一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方案、制度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的同时为各地区开展良性互动、持续协同提供支持。
以精准帮扶为关键,助推教育帮扶落地。聚焦帮扶地学生,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依托校地协同,持续加大对帮扶地学生的帮扶力度和支持力度,尝试从物质保障、教育关怀、资源倾斜、经验传递等方面着手,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物质保障层面,可以校地合作为契机,设立专门针对帮扶地学校的帮扶基金,引进高校帮扶资金用以改善校舍环境,为学生建设“爱心图书角”“数字学习空间”等学习场所,配备必要的学习设备和专业资源,切实改善乡村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为乡村学生潜心学习提供保障。高校驻村工作队还可通过设立助困励志专项基金,为“有学上”“上好学”提供支持,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奋发向上,鼓励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成就未来。教育关怀层面,高校应与帮扶地一道坚持将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优先位置,注重改善物质层面的同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技能+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职业人才。将思政教育经验延伸至乡村帮扶领域,开展“红色接班人”“乡村振兴我先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实现“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资源倾斜层面,以校地协同为契机,统筹优秀师资和志愿者服务团队,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开展“云端辅导”“送教下乡”“假期研学”“志愿支教”“线上工作坊”等活动,通过“一对一”“手拉手”的资助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输送。经验传递层面,聚焦乡村地区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将区域内的高校教育资源,尤其是将在学生资助、心理支持、情感关怀、教育服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名师、管理专家、骨干师资等汇集起来,打造高校教育帮扶联盟,以一体协同、资源互通的方式切实提升整体的帮扶效能,通过经验输送、教育指导、协同调研、科研支撑、专家入驻等多元化手段助力教育水平提升。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4年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大思政背景下党盟同心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4YJ12)
- 2025-10-02【甘快看】天水·清水:我们继续努力,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 2025-10-02【甘快看】山河人间系列海报丨敦煌:来自风与沙的耳语 守望泉与月的千年
- 2025-10-02【甘快看】重建家园——甘肃榆中6个集中安置点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 2025-10-02兰州市七里河区: 民生项目多点开花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