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千亩白菜“绿”满田 丰产增收“金”满仓

清晨五点半,泾川县党原镇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千亩蔬菜基地已热闹起来。菜农们骑着满载工具的三轮车,沿着田埂缓缓驶入菜地,车轮碾过沾着晨露的泥土,留下串串浅痕。翠绿的白菜叶上,晶莹的露珠随着微风轻轻晃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田间,连片的白菜如同无边的绿色海洋,翻涌着丰收的希望,这片曾经零散的耕地,如今已成了当地百姓的“增收宝地”。
“你看这秋白菜,棵棵长得扎实!”种植户张建军蹲在地里,手中的镰刀轻快落下,一棵包裹紧实的白菜便倒在田垄上。他随手掰开菜帮,嫩黄的菜心水润饱满,“今年雨水足、管理得好,亩产肯定能超一万斤,今天一上市就被订走不少!”说话间,他身旁的竹筐已堆得满满当当,脸上的笑容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时间拨回年初,这片土地还是另一番景象——零散的地块分割成小块,农户各自种植,品种杂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始终上不去。
今年,泾川县党原镇紧扣“粮菜兼顾、以菜兴农”发展目标,大刀阔斧推进土地整合,将原本碎片化的耕地连片规划,打造出千亩蔬菜种植基地。为了选好品种,镇里专门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选定了抗病性强、口感清甜的优质白菜品种。同时,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田间管护,成熟后再由合作社按保底价收购,彻底解决了农户“种不好、卖不出”的难题。
“好品种得有好技术托底,才能种出优质菜。”基地负责人魏小强带着记者走进田间,指着埋在土中的黑色管道介绍,“我们引入了智能滴灌系统,根据白菜生长周期精准供水施肥,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不仅如此,基地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每一批白菜都有专属“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种植、施肥、采收全过程,这让党原镇的白菜顺利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成了周边城市市场的“硬通货”。如今,基地实现一年两茬种植,年产优质白菜超8000吨,源源不断运往西安、兰州等地。

上午九点,基地的冷链物流区一片繁忙。菜农们戴着手套,将刚采收的白菜仔细修剪、装袋,再整齐码进纸箱中。叉车穿梭其间,将一箱箱白菜搬上冷链货车。“这些白菜今天中午就能到西安,下午就能进超市,晚上市民就能端上餐桌。”合作社负责人李刚说,今年合作社与10多家大型超市签订直供协议,省去中间环节,让菜农每斤能多赚3毛钱,也让消费者买到更新鲜的蔬菜。
千亩白菜基地,不仅让土地增产,更让百姓增收。基地优先雇佣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目前已有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以上。“我家8亩地流转给基地,一年租金4800元,平时来基地除草、采摘,一天能挣80元,今年已经攒下2万多块了!”正在打包白菜的城刘村村民王秀兰,一边麻利地封箱,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眼角的皱纹里都满是幸福。
临近正午,阳光洒满田间,菜农们的欢笑声、运输车的引擎声、白菜装筐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在泾川县党原镇,千亩白菜不仅“绿”了沃野,更“金”了农户的腰包,用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美好篇章。
通讯员 吕金龙 谢鹏
- 2025-09-19静宁:设施农业“多点开花”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 2025-09-19文县:花椒产业绘就富民兴村新画卷
- 2025-09-19漳县:东西协作结硕果 乡村振兴启新程
- 2025-09-19灵台:果园结出“致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