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文县:乡村振兴“牛”劲足

2025-08-14 15: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近日,记者走进文县尖山乡的犊牛育繁基地,看到3栋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棚内600头优质犊牛或低头啜饮,或甩尾嬉戏,在专业饲养员的精细化照料下,个个毛色油亮、活力十足。不远处,配套建设的青贮饲料库与草料加工中心机器嗡鸣,经过科学配比的“营养餐”通过自动化输送管道直达牛舍,一幅现代化畜牧产业的生动画卷铺展开来。

  “传统养殖”搭上“科技快车”。作为东西部协作产业合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陇南皓曦农牧业有限公司斥资3000万元,在这片31.6亩的土地上,创新性构建起“良种繁育+生态循环+联农带农”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基地从选址规划到设施建设,全程融入智能化养殖理念,在牛舍内安装的环境控制系统可实时调节温度、湿度,智能监测设备能精准记录每头犊牛的生长数据。

  “我们的犊牛品种均引自优质种源地,通过科学育种技术提升成活率与品质。”基地负责人张小军指着电子育种档案系统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科技育种+绿色养殖+联农带农’模式,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年出栏优质犊牛3000头,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据了解,目前该基地已与周边5个行政村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吸纳了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月薪均达3000元以上。

  在青贮饲料加工车间,农户李建国正忙着卸载自家种植的青贮玉米。“以前玉米卖不上价,现在直接供应基地,每吨能多赚200块,10亩地光这一项就增收4000多元。”李建国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这种“种养衔接”的模式,让农户从产业链上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红利。

  “基地的建成彻底改写了我县优质牛源依赖外调的历史。”文县畜牧兽医站站长张斌说,“过去当地养殖户多采用传统散养模式,品种杂、效益低。”

  现在,该基地通过“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把养殖粪污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了“牧草种植—犊牛养殖—粪污还田”的闭环体系,推动畜牧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据测算,这种模式可以让周边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作物亩产提升15%。

  更令人期待的是,该基地(二期)工程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将新增3栋标准化牛舍,实现养殖规模翻倍。还有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既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将辐射周边县区。

  张小军信心满满地说:“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 8000 多万元,有效带动形成集育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肉牛产业集群。” 

  从东西部协作的“试验田”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尖山乡犊牛育繁基地正以“牛”产业撬动“牛”经济,书写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

  通讯员 刘玉玺 韩志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