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张 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自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努力把爱国的种子植入每个青年学子的心里。
完善体系机制。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有效组织各方力量,构建多部门多层级自上而下、协同配合、密切沟通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间纵向联动机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主题、内容和方法等科学统筹、系统推进,下好爱国主义教育“一盘棋”,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融入理论武装、实践养成、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涵盖青年学生培养全周期、育人全链条。建立高校与社会、企业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间横向联动机制,实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青年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呼声中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
整合多方资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整合“大思政课”育人资源、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力量、营造“大思政课”育人环境,深挖爱国主义内涵,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牢牢站稳主阵地。要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将爱国志士为国奋进的事迹作为育人资源引入课堂,让红色资源成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同时,要积极邀请道德楷模等进校开展“别样思政课”,通过故事讲述、讨论交流、史实回顾、情景再现等形式,让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的洗礼中进一步砥砺爱国品格。
注重文化涵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高爱国修养、涵养爱国情怀。一方面,要以校园物质文化为载体,在校史馆、校园文化景观设施等公共文化场所的规划建造上,在校内楼宇、雕像、道路、广场、文化墙的命名和设计上,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另一方面,要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依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创新项目、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实践基地等,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文化作品浸润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在可视可忆的文化氛围中厚植家国情怀。
坚持实践养成。不仅要在课堂和校园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要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空间。一方面,可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办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行走课堂”,组织青年学生走进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实践基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等场所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专项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组织动员学生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深入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一线及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助力乡村振兴”“保护母亲河”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真切的爱国体验中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切实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中。
强化网络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要准确把握数智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依托新媒体平台,立足实际、推陈出新,打造优质、富有爱国色彩且契合师生需求的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资源库”,构建网上网下融合联动的教育体系。尤其要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与“大先生”教育家精神育人资源,积极运用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师生想听、爱听、乐听的语言,讲述爱国报国的生动实践,通过“轻”传播、“巧”传播,让师生在“场景化传播”“交互式体验”中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作者为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 2022-03-04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