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漳县:蔬菜大棚绿意浓 设施农业促增收

2025-08-07 16: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在全国妇联牵线搭桥与东西协作资金的支持下,2021年漳县与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建成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这座承载着乡村振兴希望的园区,创新推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品种改良、技术培训,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漳县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沛,发展蔬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科学管理与专业技术指导,当地群众守着“金土地”却难获高收益,传统种植模式下收益微薄。转机始于“寿光模式”的引入。山东寿光“蔬菜大王”刘玉江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变革的曙光。2020年,随全国妇联考察团首次踏上漳县的刘玉江,目睹当地菜农困于低产老品种的现状,主动请缨参与科技帮扶。2021年,他带领团队将寿光3000亩现代化蔬菜基地的成功经验移植漳县,注册成立漳水润农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动产业园从图纸变为现实。

  为确保“寿光模式”落地生根,漳县全方位提供保障,从资金争取、用地用水用电协调到破解融资难题,全程为项目保驾护航。经过三年精心打造,这座产业园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种植的人参果

  “刚到当地时,农户在蔬菜种植综合技术上与寿光差距明显。”来自寿光的技术员陈波坦言。为此,园区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从土壤改良、品种更新等核心环节入手,结合漳县气候引进寿光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配套标准化种植技术,手把手教农户科学育苗、栽培及病虫害防治。

  “请进来”传授经验,“走出去”开阔眼界,双向培训模式让越来越多农户尝到技术的甜头。包米换便是受益者之一,2024年他在产业园承包2座大棚种植草莓,在寿光技术团队指导下,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前几年种蔬菜收益一般,换种草莓后收入翻了几番,这都是技术带来的改变。”包米换的话道出了农户心声。

  技术升级带动产业提质,更让就业岗位在家门口“长出来”。在园区务工三年的陈青梅,从杂工成长为大棚长,每天收入100元,年工资超3万元,加上两亩多地的流转费,一年增收近3.2万元。“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照顾孩子,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今,像陈青梅这样在园区稳定就业的村民有130多人,240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拓宽了增收渠道。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深入推行,让产业园构建起示范引领、产业链延伸、联农带农富农的良性发展格局。据刘玉江介绍,园区年产蔬菜9500吨、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达3400万元,每年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15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69万元,公司还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辐射带动漳县、临洮200多农户从事高端蔬菜生产经营,每天提供180多个长期工作岗位,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科技赋能持续加码。2025年,园区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华南研发中心深度合作,联合开展西红柿、陇椒、架豆、黄瓜育种工作,推动种苗外销与技术升级,让科技力量成为农户增收的“强引擎”。

  眼下,总投资近1800万元的产业园提升项目正有序推进。这座占地700多亩的园区预计10月完工,届时将在种植、育苗、研发等领域全面升级,变身为集生产、观光、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样板。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将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底气更足。

  通讯员 汪泽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