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祁连山下是我家】小菜叶大产业——党寨镇马站村的乡村振兴路

2025-07-29 18:00 来源:中国甘肃网

  图文/王紫宁

  夏日的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绿意盎然。智能温室里,娃娃菜苗和西兰花苗整齐排列,在物联网系统的精准调控下茁壮成长,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移栽菜苗,这颗小小的有机蔬菜,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让曾经的传统农业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0年,马站村党支部书记马兆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政府补贴力度优厚的常规蔬菜种植,转向有机蔬菜领域。“当时常规蔬菜种植受各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我们意识到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马兆存回忆起转型初心,坦言这是一场倒逼的变革。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有机认证需要三年转换期,期间不能使用化肥农药,还要集中流转土地、统一管理。马兆存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流转400亩土地作为试点。2023年,第一批有机娃娃菜上市,单颗售价2.8元,亩产值达2.5万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以上。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纷纷加入,如今全村3600亩有机蔬菜基地全部采用订单销售模式,与福建世纪椿芽、云南芸岭鲜生等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平均每天向一线城市输送10万颗蔬菜。

  一棵有机菜的旅程从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开始。投资1120万元建设的繁育中心配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实现种苗繁育的精准化管理。技术员王师傅介绍,“潮汐式喷淋系统和自动化精量播种生产线让种苗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

  种苗移栽后,全程采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投资建成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将畜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既降低成本又治理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到2.5%,种出的蔬菜口感更鲜甜。

  收获后的蔬菜进入6000吨冷链物流中心,经过分拣、包装、检测后,通过“金张掖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直供全国近600家中高端超市。2024年,兆田公司销售收入突破4200万元,亩均收入3.5万元,较普通蔬菜增收5倍以上。

  村集体收入的增长更为显著。2024年兆田公司盈利300万元,其中147万元用于村民分红,剩余资金投入村级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

  在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的控制室里,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镇有机蔬菜基地的生产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技术员可远程调控水肥一体机,实现资源动态调配。“这是我们打造‘数字农场’的第一步,未来还要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全程追溯。”党寨镇党委副书记张梦婕说道。

  更令人振奋的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兆田公司以生态产品总值为抵押,获得全省首笔100万元“GEP生态价值贷”,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这笔贷款用于建设有机蔬菜深加工项目,开发有机蔬菜汁、蔬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马兆存说,“我们要让一棵有机菜的价值在全产业链上充分释放”。

  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从“卖菜难”到“抢着买”,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马站村以有机蔬菜为支点,推动了产业升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多重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甘州样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棵棵有机蔬菜正茁壮成长,恰似乡村振兴的种子,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