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小草“链”出大产业

盛夏七月,走进泾川县太平镇荒场村,一眼望不到边的巨菌草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绿意盎然。这片曾经闲置的荒地,如今不仅焕发出生机,更生长出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的“希望草”。
“太平镇荒场村土地资源丰富,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一直上不去。”泾川县太平镇党委副书记卢鹏涛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我们探索‘党建引领+院地共建’模式,与甘肃省科学院合作,引进优质饲草巨菌草,真正实现了从‘荒地’到‘宝地’的转变。”
据悉,该项目由省科学院投资24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农户投劳的方式,建成千亩巨菌草种植基地,预计亩产鲜草可达15吨以上,每亩产值约5000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我们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年初,我们按照‘以养定种’的思路,已经和县里的多个养殖场签了协议,实现草不愁卖,确保群众增收。”副书记卢鹏涛指着基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巨菌草说。
在田间地头,甘肃省科学院的技术人员和镇村干部组成的技术指导监督组正在现场进行田间管理作业。
“我们从选种、处理种节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服务。”省科学院技术人员武建荣说,“我们还组织了两次集中培训,确保农户掌握关键技术。”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草有专家指导,心里特别有底。”村民于金福边劳作边告诉记者,“我家里有5亩地流转出来,每亩每年有700元租金,再加上平时来基地干活,一天还能挣100多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荒场村党支部书记曹小荣介绍道:“以前种植的其他作物效益不明显,收益低,去年试种了50亩巨菌草效益很好。今年在甘肃省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成了千亩巨菌草种植基地,带动村里60多人参与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村里人干劲足了,收入稳了,村集体也更有凝聚力了。”
“巨菌草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高,是平凉红牛最好的饲料。”泾川县红牛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小强表示,“种植巨菌草不仅缓解了当地饲草紧缺的问题,也使得平凉红牛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目前,太平镇正以“基地+合作社+养殖场+农户”的模式,推动饲草种植与红牛养殖深度融合,形成“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一片荒地到千亩“绿洲”,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引领,泾川县太平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建引领、院地共建”的新路径。小小巨菌草,不仅改变了土地的命运,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菌草经济”激活了太平镇乡村新动能。
通讯员 杨树 王宇 图/文
- 2025-07-23玉门:戈壁滩上绘就“甜蜜画卷”
- 2025-07-23民乐:绿色四季豆 绘就“金色”致富
- 2025-07-23华亭:“煤都”绿色蝶变 产业转型向新
- 2025-07-23华亭:红牛奋蹄产业兴 富民增收乡村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