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村的幸福蝶变——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盛夏时节,走进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只见远山含黛、草木葱茏,绿意掩映的山坡上,层层农田依山就势,一座座砖红色的房屋错落分布。清风拂过,凉爽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山水田园般的村庄,曾经是个“脏乱差”村。
蝶变始于2023年。响应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省政协主动担当,精准发力,选定河湾村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示范村,一幅“乡村美、产业兴、乡风和、集体强、村民乐”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河湾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
河湾村,地处马衔山北麓山脚,静谧地依偎在兴隆山与马衔山的怀抱之中,距兰州市区仅40公里,与国家4A级景区兴隆山咫尺相望。
村前,兴隆河如碧带蜿蜒流淌;村里,小沿河清澈见底,波光潋滟。这里山峦叠翠、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宁静自然的生态画卷,为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与优势。
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找准切入点与发力点至关重要。省政协坚持调研开路、问计于民,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河湾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期盼,精准把脉村情民意。
发展共识在凝聚,振兴路径更清晰:河湾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未来更在生态。
基于此,确立了“生态优先、产业为本、农旅融合、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并科学设定了“三步走”目标:“当年起步打基础、次年攻坚见成效、三年完善成示范”。
为确保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同频共振,省政协牵头,汇聚专业力量,科学编制《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系统谋划了产业发展、基础改善、风貌提升、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河湾村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走“两山”转化路子铺设了清晰的轨道。
蓝图既定,重在落实。强化科技赋能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突出行政组织和技术指导双管齐下,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活力。
——行政推动,创新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协高效联动抓协调、县乡村三级党政共同发力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组织推动力。
——技术支撑,组建了省、县两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组,创建了技术集成示范的园区平台,为入园农户和示范片带提供全过程、菜单式的技术服务,建立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服务机制。
——多元投入,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汇聚起强大合力。
“通过系统规划引领与多级联动的合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更有内涵支撑,将河湾村打造为‘两山’转化的实践基地、‘千万工程’的甘肃样板村,探索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振兴路子。”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旺泽表示。
环境蝶变:生态宜居的民心工程
漫步河湾村,移步易景。彩绘墙讲述着乡村新故事,整洁的硬化路连通家家户户,红顶粉墙的院落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置身其中,舒适惬意、自在随心的氛围扑面而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笑容,是河湾村蝶变最生动的注脚。村容村貌的焕新,是他们提及最多、感触最深的巨变。“以前泥巴路、臭旱厕,哪敢想环境能像现在这样美。”在河湾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成贵,站在自家院里感慨万千。
河湾村的美丽蜕变,源于一场聚焦“里子”与“面子”共治的攻坚战。各级各界齐心协力将改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作为核心突破口,依托其生态本底,精准发力。
然而,改变并非一帆风顺。当工作人员向村民刘银业宣传房屋改造、发展农家乐等政策时,他直摇头:“不靠谱!连自来水都没有,用的还是旱厕,村里没产业,谁会来这山沟沟!”观望,是当时不少村民的共同心态。
转机,源于“眼见为实”的触动。在省政协组织下,刘银业等村民代表前往浙江“千万工程”示范点考察。“亲眼看到人家村子搞得那么漂亮,农家乐生意红火,一下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刘银业深受触动。
思想的藩篱一旦突破,行动便水到渠成。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各级各界的指导帮助和项目资金支持下,刘银业的愿望逐一实现:自来水通到灶台,水冲式厕所取代旱厕,清洁便利的太阳能暖气替代了烟熏火燎的煤炉。他家焕然一新的面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
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河湾村的环境提升,以高标准、全域化推进:完成162户农户风貌改造,家家户户通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拆除残垣断壁3600平方米、废弃棚圈127处,广植花卉3万余株、优质乔木1500棵,实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推进河道治理,完成公益设施配套,文化活动阵地提档,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漫步河湾村,修建的步道串联起田园风光,新种植的草坪花卉点缀房前屋后,精心营造的小景观随处可见……“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愿景已然成为现实。
村头一处彩色草帽造型的创意凉亭下,来自周边市县的游客正悠闲地纳凉。“风景好,空气好,环境比以前真是大变样了。”专程从兰州驱车而来的海先生一家赞不绝口。
人居环境的改善,为河湾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省政协的指导下,河湾村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农家乐、庭院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榆中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建成了“云隐河畔”精品民宿,试营业期间,游客就络绎不绝。目前,全村已有10户农家乐开门迎客,昔日观望的村民纷纷投身其中。
“通过打‘山水牌’、念‘山字经’,生态正在变成‘摇钱树’,风景正在成为‘聚宝盆’,村民过上了现代幸福美好新生活。”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说。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的破局突围
一大早,村民曹生宝就在大棚里忙碌着,为百合苗除草,给当归棚盖遮阳帘。
“三个大棚,总共2亩地,1.5亩搞优质百合种球繁育,0.5亩搞当归工厂化育苗。明年秋天,百合苗就能移栽大田了。”曹生宝的话语里透着希望。然而,几年前,种百合对他而言还是一场“豪赌”。
河湾村虽有冷凉气候和良好生态,适宜百合、中药材和高原夏菜种植,但现实却是“广种薄收”。
“种子全部从外面购买,质量没保证;用老方法种,品种退化,品质差,收益还低。”曹生宝的困境,曾是河湾村产业发展的缩影。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河湾,这个典型的纯农业山区村,产业出路在何方?
“紧盯现代农业这个方向,让农民直接参与进来,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机制组装配套,通过现代理念、标准和方式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马坡乡党委书记祁辉说。
省政协积极协调资源,指导榆中县在河湾村核心地带建成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今,这里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内,蛭石覆盖下的百合苗破土而出,工厂化的当归苗茁壮生长。
在每个大棚门口都有一块绿色牌子,上面标注着该大棚的编号、种植模式、行政协调、技术指导、种植农户等信息。
“产业园区采取‘行政+技术’双轨运行机制。”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杨海兴介绍,每座大棚均由一名县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一名村行政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掌握了优质的种子种苗,也就掌握了产业竞争的主动权,这也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关键跳板。
基于这样的思路,园区集现代农技、智能设施、农机装备于一体,重点建设道地中药材(当归)良种繁育、兰州百合优质种球繁育和高原夏菜绿色种植基地。
针对百合种球严重退化、生长周期长的难题,园区开展“百合鳞片包埋”和“小鳞茎种球快繁”技术攻关及示范,有效解决了品质退化问题,将生长周期由7年缩短至5年。
效益立竿见影。杨海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百合鳞片包埋繁育小仔球,每亩大棚可产80万粒,按最低市价0.5元/粒算,产值达40万元;小鳞茎种球繁育,每亩大棚可产10万粒,按1.5元/粒算,产值15万元。“收益非常可观。”
种子种苗缺乏、抽薹率高、水烂病易发等曾是当地当归种植的“紧箍咒”。对此,园区开展了当归优质种苗工厂化繁育试验。“去年在示范基地,当归亩产由原来的150斤增加到600斤,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优质绿色标准。”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说。
“效果大不一样!”种植大户王成贵感受最深,以前抽薹、水烂病多,收成没谱,价格还低。现在用本地繁育的好苗子,专家天天到地头指导种植技术,当归长得壮实、品相好,经销商在地头收购每斤10元,比过去的价格高一倍。
如何让农民深度参与、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园区实行“政府补贴、强化服务、农户自建、自主经营”。对入园农户,采用“政府补贴+农户自筹”的方式建棚,大棚归农户所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种机制解决了以往企业建园与农民农业生产两张皮的痼疾,真正让农民参与进来并成为主体,责权利统一,极大调动了积极性。”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白炳升说,今年新建的26个智能大棚,由11户致富能手按此模式自主经营管理,收益扣除流转费后全归农户。
走进位于马坡乡羊上村的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按照“抓河湾带马坡促全县”的目标要求,马坡乡以河湾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建成千亩中药材和高原夏菜两个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个百亩优质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和50亩有机标准化示范田。通过现场会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下,实践规划布局、选购良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机械耕作、病虫防治、订单销售“七统一”标准,把园区试验示范成功的现代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到周边村社和千家万户,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党建引领:善治善为的和谐家园
脸庞黝黑,说话干脆利落——在河湾村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总能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忙碌的身影。
乡村善治,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面对千头万绪的乡村振兴任务,榆中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时任马坡乡副乡长的潘晓峰被任命为河湾村党支部书记。
河湾村党支部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村“两委”班子战斗力逐步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构建起“党建引领强体系、党员带头作表率、党群同心建家园”的治理格局。
面对环境整治等难题,党员冲锋在前。村“两委”成员白天深入工地田间抓生产、盯进度,晚上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迅速凝聚起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支部委员苏海莲带头整治庭院风貌、发展庭院经济,作出榜样示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和致富能手,盘活集体资产。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5万元,同比增长25%,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河湾村的实践证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选配一名有公心、有情怀、有能力的村党支部书记是搞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最根本抓手。”崔峰巍说。
在河湾村,孝道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孝道文化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的村庄更加和谐美好。”潘晓峰表示。
省政协以“孝道文化”建设为抓手,助力河湾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协调资源,把孝道文化等融入乡村建设之中,将村规民约、“三下乡”活动、技能培训、理论政策宣讲等融入其中,创新运用“红黑榜”、星级文明户评选、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等机制,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促进了邻里和谐、家庭和睦,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互爱互助、明德惟馨的乡风家风民风,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从人居环境焕新到产业生态造血,再到治理强基、文明铸魂,河湾村以善治善为的“绣花功夫”,成功勾勒出一幅“山水韵,产业兴,人和美”的乡村振兴实景图。
- 2025-07-20在更大的平台找到更多机会——甘肃省企业参加第三届链博会特写
- 2025-07-19【甘快看】甘肃成县:椒香漫山野 产业富乡邻
- 2025-07-19【甘快看】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长城两边是故乡,要保护好长城,讲好长城故事
- 2025-07-19【甘快看】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 | 布楞沟村的“蝶变”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