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强种树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刘书泽
李茂强种了三十多年树,他轻微地佝偻着背,肩扛一把磨得锃亮、短了几寸的铁锹,像一株移动的老树。说起话来,不快不慢,缓缓地。
盛夏的黄土高原,阳光炙热,泼洒在通渭县碧玉镇小河村沟壑纵横的梁峁上。
60岁的李茂强,再次攀上石咀山那面倾角逼近70度的陡坡。汗水顺着他古铜色、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他熟练地在一处石缝旁停下,挖坑、放苗、培土、踩实,动作精准熟练。脚下这片覆盖了三百亩山坡、一万多棵郁郁葱葱的侧柏林,是他用二十多年的光阴和坚持,一寸寸从这片“十年九旱”的苦甲之地“抢”回来的绿色江山。
“站在这里,和大家说说种树这点事,心里头是又光荣,又沉甸甸的。”这位小河村的普通农民、共产党员、镇人大代表、最基层的护林员李茂强,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地上。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身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的子孙的绿色梦想,是融在家乡血脉里、他们这代人必须扛起的担子。
小河村,藏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深处。风沙曾是这里的主宰,植被极其稀疏。一场风起,黄土便遮天蔽日,钻进鼻孔,糊住眼睛,也蒙住了人们对未来的指望。
“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娃还难哩!”父辈们那带着绝望的叹息,像钝刀子,一下下刻在李茂强年轻的心上。初中毕业后,他留在这片黄土地务农。可每当看到电视机里南方城市那铺天盖地、浓得化不开的葱茏绿意,李茂强就满心羡慕:“到处是绿色,真真就是好嘞!”
一个在当时近乎“痴心妄想”的念头就此扎根——家乡的山,也要绿起来!
然而,绿色梦想的起步异常艰难。家徒四壁,借钱无门。这个骨子里透着执拗的汉子,一咬牙卖掉家里的粮食,换回薄薄一叠皱巴巴、带着体温的钞票,毫不犹豫地全部投进了育苗的土里。
2003年,自家地里育的侧柏苗多出不少。看着那些挤挤挨挨、渴望伸展根系的鲜活生命,李茂强扛起铁锹,背上树苗,默默走向村旁最荒凉的石咀山和对坡屲。一场与荒山秃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此无声打响。
“茂强,你疯咧?种树能当饭吃?”乡邻们不解的疑问刮过耳畔。他头也不抬,铁锹狠狠楔入板结的土石:“现在不能,但将来,一定能!”他比谁都清楚,漫天黄土下锁着小河村的死结——生态脆弱如薄纸,风沙起则水土流,绿不起来,子孙后代只能在黄沙尘里挣扎。
在60至70度的陡坡上,种树的艰辛难以想象。山上连条小路都没有,每次运树苗,只能将树苗绑在铁锹把上扛在肩上,先送到能安放的地方,挖个平台,再辗转向上。有时没站稳就滑下坡,身体常被划伤。给树苗浇水时更难,大桶水提不上去,只能用水壶分级运送,付出成倍努力。
他成了这片土地最刻苦的“土专家”,速柳、侧柏……在无数次失败中反复试验,终于摸清了干渴土地的“脾性”:抢在透雨之前,把尽可能多的树苗栽进大地怀抱。
起初,村民对他种树的行为不理解,后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积极行动,纷纷在房前屋后种起花草树木。随着他绿化荒山的事迹被报道,越来越多人加入种树大军,全县28万人参与义务植树,每年完成220万株以上。
数据显示,通渭县通过“扩绿、护绿、兴绿”并举,“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8.72万亩,在黄河中上游构筑起一道生态防线。植被覆盖率提升后,水土流失肉眼可见地减少,“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日益凸显,这片曾经苦甲的土地,生态环境正迎来深刻的改变。
看着通渭生态的巨变,李茂强说道:“没有党的好政策引路,没有各级领导踏踏实实的支持,没有老少爷们儿豁出力气一起干,这山,它绿不了!”李茂强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恩。他知道,种树是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没有终点,只有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身影,在黄土高原上续写着绿色的传奇。
- 2025-07-17定西市整治向基层摊派点赞、下载APP任务等问题,减轻干部负担
- 2025-07-16通渭:“四好农村路”绘就山乡新图景
- 2025-07-16定西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议
- 2025-07-15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临洮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