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天祝县发展特色产业促农增收综述

2025-07-16 08:51 来源: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盛夏时节,天祝县哈溪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菇香四溢。一排排标准化菇棚内,平菇如云朵般层层叠叠,种植户宋占红正忙着采收。

  “去年我贩运蘑菇时发现哈溪的蘑菇品质特别好,今年干脆租了52座棚自己种,现在每天采收的蘑菇供不应求。”从“贩菇人”变身“种菇人”,宋占红的创业故事正是天祝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把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大命题”,以打造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产业富县”行动,通过向山旱地要效益、推广农牧互补模式、强化政策扶持等举措,推动高原夏菜、食用菌、白牦牛、草畜产业等特色产业扩规提质增效。2025年,全县4个10亿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亿元,带动万余名群众人均增收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特色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

  天祝县93 万亩耕地中,78万亩是山旱地。如何让“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焕发生机?该县大力实施“引水上山”工程,着力构建河库联调、南北调度的“一纵三横”丰字形县级水网主骨架,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在安远镇野狐湾村的千亩高原夏菜基地,村民汪荣蹲在豆田里除草,绿油油的豆苗爬满支架。“去年一亩豆子收入六七千元,比传统作物翻了好几倍。”汪荣笑着说。

  村党支部书记胡柏生介绍,村里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新建10万立方米蓄水池,铺设8公里输水管道,让旱地变良田。

  调蓄水池星罗棋布,水系联通畅达交错。近年来,天祝县通过实施石门水资源综合利用、干渣子调蓄水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覆盖全县的骨干水网体系,累计改造老旧管网318公里,新建配套调蓄水池40座,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水平。

  水利基础设施的升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天祝县在打柴沟、安远、炭山岭、赛什斯等14个乡镇发展高原夏菜旱作种植2.66万亩,推动种植区域逐步向更多乡镇和山旱地延伸扩展。大力发展“一年两茬”蔬菜种植,实现“一季变两季、亩产增效益”的突破。2025年,全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预计产量达44.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2.2亿元以上。

  

  天祝县地处祁连山东端,海拔高、草原广袤,发展牛羊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模式,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牧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天华肉羊,是2024年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畜禽新品种,由天祝县与兰州大学联合组成科研育种团队,历时15年选育而成。

  在松山镇达隆村,养殖户杨文饲养的900只天华肉羊膘肥体壮。“这品种长得快、肉质好,不容易得病,价格也不错。”

  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开辉介绍,县里建立了“1+3+14+19+N”的扩繁推广体系,即1个核心育种场、3个育种场、14个扩繁基地、19个乡镇和N个养殖户,全县养殖规模达60余万只。

  天祝白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畜种,肉质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然而,过去传统粗放式加工难以充分释放产业潜力,推进精深加工成为关键。

  “我们通过标准化分割、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仅能延长产业链、提升肉品利用率,更能以市场化手段带动牧民增收,让‘雪域白珍珠’真正闪耀出产业金光。”天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艳霞说。

  甘肃汇利泽白牦牛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对白牦牛肉进行精细分割。“我们开发了生鲜精分割、风干肉、酱卤肉三大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公司办公室主任韩玉琪说。项目全面建成后,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900多户牧民发展标准化养殖,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养殖产业的壮大离不开优质饲草保障。天祝县大力推广种植燕麦、黑麦等优质牧草,饲草料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饲草品质和产能逐年提升。同时,积极示范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揉丝打捆等先进实用技术,秸秆加工效率不断提高,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2.6%,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减轻天然草原压力、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

  食用菌菌棒生产从原料调配起步,木屑、麦麸等按比例混合后,经高温灭菌杀灭杂菌。冷却后,工人无菌操作接入菌种,再将拌好的培养料迅速装入特制塑料袋,压实封口。最后整齐码放进培养室,调控温湿度,静静等待菌丝蔓延生长。

  哈溪镇福翔菌业公司正是以这样严谨高效的生产流程,在食用菌产业中稳步前行,不仅实现了自身产能的突破,更借助政策东风,带动就业、推动产业发展。

  “今年我们接了640万袋的订单,可带动周边300多人就业。”公司负责人张学翔说。这样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县里出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每个菌袋补助1.5元,对回收菌棒的企业每吨奖励40元。

  天祝县财政局局长郭生堂介绍,县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近三年累计投入3.6亿元。对高原夏菜种植户,每亩补助200元;对新建标准化养殖场的农户,每平方米补助150元;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每个产品奖励5万元。

  松山镇德吉新村的移民群众赵海通过承包菌棚种植香菇,年收入达20万元。“政府不仅提供大棚和技术指导,还帮我们对接销售渠道,让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好品牌让“土货”变“金货”,口碑传千里,身价翻十倍。推开天祝县文旅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的大门,暖黄色的灯光倾泻而下,错落有致的展柜上,特色农产品有序陈列。空气中飘散着白牦牛肉的醇厚香气、藜麦的谷物清香与食用菌的淡雅鲜味。

  “我们的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部分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心负责人齐志梅说,目前全县已有62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藏乡富盛”高原夏菜荣获国家级金奖。“通过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天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去年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场签约订单达2000多万元。”天祝县藏乡富盛农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李明说。如今,公司的高原夏菜不仅供应国内高端市场,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东南亚。

  哈溪镇的菇农忙碌在菌棚间,松山镇的牧人哼着歌谣赶羊归圈。天祝的故事,是土地与人的深情对话,繁星点亮祁连山夜空,华锐高原上的希望,正随着四季轮转,生生不息。(记者甘曜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