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彩陶修复,一场与历史的持久对话

2025-07-16 08:47 来源:中国甘肃网-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 丽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中此言,既阐述了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重要原则,也道尽了彩陶之妙。

  举世瞩目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数千年前远古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它们蕴藏着跨越千年的中华文明密码,也讲述着属于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与数千年的文明相视,常常会被一件件形制完整、纹饰清晰的马家窑彩陶所吸引,并折服于远古先民精湛的手工技艺。而事实上,彩陶出土时能保存完好的只有极少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往往是破损残缺的陶器,甚至是难以辨认的大堆碎片。

  要让这些彩陶重现风采,离不开彩陶修复师。他们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将彩陶的伤口藏起,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其中。整形、粘贴、焊接、上色、做旧,中间还有若干次干燥与打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致。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对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致敬。历经时间长河淘洗的彩陶,经过修复师的温柔以待,走出历史的尘埃,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它原本的模样,讲述着它们所见过的沧海桑田,其上断裂的时间与遗失的文化被重新连接和唤醒,这奇妙的际遇让人们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心生无限感慨。

  文物修复是与时间赛跑,也是与认知同行,其核心目的绝非单纯地将文物还原至崭新如初的状态,完整保留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以及艺术信息,才是修复师肩负的真正使命。每一枚陶片都保存着千年的记忆,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为了实现修旧如旧,无论是对问题的筛查评估、对修复流程的精细控制,还是对制造工艺的传承以及修复技艺的创新,都需要长久的学习、思考和领悟,耗费巨大精力。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提到,“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修复彩陶的过程,就像一场与历史的持久对话。正如文物修复师所言,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一旦损毁会带来不可逆的破坏,科学修复、专业操作,才是对文物切实负起了责任。马家窑彩陶的文物修复者们,始终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专注以及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修复彩陶的身影,犹如一个悠长的电影镜头,将那些马家窑文化的见证者、守护者、传承者的身影逐一定格。镜头轻转,他们隐入幕后,而伴随彩陶而生的文明传承的种子,早已落地、生根、发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