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攻关 守护绿水青山——记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原标题:潜心科研攻关 守护绿水青山——记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澎湃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而科技,正是其背后的关键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地处黄河之滨。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以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为己任,以“科研攻关创新服务功能型党支部”为定位,在空穴转移动力学、光能驱动界面策略等前沿方向持续探索。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黄河流域多个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有效解决了流域内多项水资源和水环境难题。
党建引领,把稳科研攻关“方向盘”
“在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卟啉等有机杂环化合物的高性能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实现了水污染物的高灵敏检测。”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韩振刚介绍道。
2023年3月9日,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小泉主持申报的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开始聚焦高原交汇区水环境污染监测、水污染治理与保护、智能物联网监测平台建设3个核心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特色研究。同年,依托该实验室,西北师大首个科研攻关创新服务功能型党支部组建,组织阵地设在了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第一线。
“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实验室高质量运行的根本保证。”韩振刚说,“我们党支部建设成效显著,在合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严明纪律锻造作风、对接需求勇担使命3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该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构建“双带头人”引领机制,把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引才育才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分析化学学科建设等有机结合,走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新路径。
2024年,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这支由20名党员组成的科研“尖兵”,源源不断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注入科技动能。
人才驱动,锻造科研团队“硬实力”
“如何讲好一堂专业课?仅传授知识点,远远不够。”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王雪梅从“讲科研故事”切入,带领学生深刻体悟科学研究的使命与意义。
“在兰州,朱子清先生先后建立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和生物碱实验室,着手贝母植物碱的进一步研究,为国内有机微量分析化学、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前不久,在“分析化学”的课堂上,王雪梅讲述了著名有机化学家朱子清在上世纪50年代,带领核心研究团队西迁,投身于大西北建设事业的故事。
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该党支部抓实“三会一课”,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题研讨,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此外,向新生开设“学科启蒙+思政浸润”特色导论课,激发专业兴趣、厚植家国情怀;系统培训青年教师“问题导向”科研思维与“科教融合”教学方法,助力提升学术水平与育人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党支部坚持‘科研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副书记霍淑慧介绍,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226人、本科生319人,“支部通过‘党建链’串起‘教学链’‘科研链’,形成从新生启蒙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周期育人闭环,既为学科发展储备了拔尖创新人才,又为‘双碳’战略的实施输送了专业生力军。”
平台聚力,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
“党支部始终把国家需求放在首位,激励党员在科研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用知识和技术守护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纪委书记何晓燕说。
过去几年间,该党支部立足甘肃资源优势,对接环境与能源领域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发挥电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分离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党支部书记卢小泉带领实验室成员,研制了超高灵敏的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传统或新型污染物简单、快速、高灵敏度的检测。“双碳”背景下的污染物绿色降解技术,也是卢小泉团队的特色研究方向。“甘肃是‘风光大省’,我们开发的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能够很好地利用地方风光资源,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在卢小泉看来,污染物检测是“诊断”,开发绿色降解技术进行污染物治理则是“治疗”,他们要走的就是“诊疗一体化”的污染治理路线。
近几年,实验室骨干技术人员深入甘肃河西、河东、陇东、陇中等地,助推甘肃地理标志农产品评审工作,助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让麦积核桃、崆峒胡麻、张掖牛肉等越来越多的甘肃特色农产品,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不仅如此,他们还使用西北地区特色农作物青海黑枸杞、宁夏沙棘制作了系列天然植物护肤品,攻克了西部特色植物提取物高附加值利用的技术瓶颈。
卢小泉表示:“科研攻关,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懈以科技护黄河,用担当践初心。”
- 2025-07-02【甘快看】党旗引领方向 深耕沃土育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育人
- 2024-11-11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达成合作
- 2024-08-01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开展“寻迹丝路,光影‘嘉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2024-07-30第四届全国钢琴展演 师大二附中学子获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