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四好农村路”连起民生温度

2025-07-15 17: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夏日的灵台县独店镇薛家庄村,柏油路如黑色缎带蜿蜒至村头幼儿园和中小学。两旁柳树轻摇,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放学的孩子们蹦跳着走过,接送车辆有序停放。薛大妈笑着说:“以前的路坑坑洼洼,坐个车能把人颠散架,现在路平了,车稳当,心里踏实多了!”这条让群众点赞的民生路,正是独店镇深耕“四好农村路”建设、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的生动注脚。

  五年攻坚 “交通末梢”蝶变“路网闭环” 

  曾几何时,独店镇因道路“窄、破、绕”长期制约发展——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农产品外销受阻、资源引入困难。2021年《“十四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落地后,独店镇以“一年一主题、年年有突破”的节奏织密路网,开启从“交通末梢”到“路网闭环”的五年攻坚:2021年硬化道路7.838公里,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里”;2022年硬化道路13.672公里,配合完成9.634公里灵独路大修,架起连通县城“快速通道”;2023年硬化道路19.642公里,连通偏僻社道,同步改建道路8.365公里;2025年硬化道路14.364公里。随着收官路段即将通车,全镇21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将达100%,累计建成的244.716公里农村公路网如“毛细血管”延伸至田间地头,彻底改写“出门难、运货难”的历史。五年间累计投入约3851万元让“交通短板”变身“发展跳板”。

  全链管控 “硬标准”铸就“民心路” 

  在庙背村公路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蹲在刚铺好的灰土稳定层前,卷尺在掌心绷得笔直:“18厘米,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是硬规矩!”这样的“较真”,在独店镇的修路现场已成常态。为守好农村路“生命线”,该镇构建“行业监管+镇村监督+群众参与”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县交通局派驻专业监理团队,对路基宽度、路面厚度等核心指标“一把尺子量到底”;项目实施前召开技术交底会,为每个项目配备村民监督员,全程盯紧材料进场、碾压成型等关键环节;村务公开栏实时更新施工进度,群众从“旁观者”变身“监督员”。技术创新更让道路“内外兼修”:2024年向阳路改造同步实施排水管网敷设、人行道改造和道路亮化,将“通行功能”升级为“便民功能”;2025年硬化路采用“路基夯实+灰土稳定层+水泥稳定层”新工艺,既提升承载能力,又为后续沥青面层改造预留空间。近三年数据显示,全镇农村公路优良路率稳定在9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5%。

  路通业兴 244公里“幸福路”激活振兴动能 

  路通则业兴,路畅则民富。2023年薛家庄村以工代赈项目中,脱贫户张大姐跟着施工队参加3期技能培训,从“只会种地”的农妇,成了能熟练放线、拌料的“本土工匠”。“现在在村里修路,一天能挣120块,还能顾家!”她的笑容里,是增收的喜悦,更是对生活的底气。像她这样的“工匠”,项目累计带动148人,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道路不仅铺就就业路,更串起产业链。依托皇甫谧医养文化旅游国家AAAA级景区,便捷的交通让暑期客流同比翻番;什字至陶家咀公路7月底通车后,预计将带动全镇特色农产品外销率提升20%以上——苹果、中药材等“土货”正顺着“四好农村路”,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路畅更促村美。沿线“三堆清理”(柴堆、粪堆、垃圾堆)、种花种草美化节点,同步推进户厕改造、农房抗震改造,曾经“出门踩泥”的村庄,如今“抬脚是景、推门见绿”,人居环境实现“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长效管养 让“幸福路行稳致远” 

  每天清晨,马家塄村护路员老王骑着电动车沿村路巡查,扫帚扫过路肩的沙沙声,和着晨鸟的啼鸣,成了村里最早的“起床号”。“路是咱村的‘脸面’,得像收拾自家院子一样上心!”老王说,这是他干护路员多年的心得。为确保“建好更管好”,独店镇构建“总路长(镇长)—村级路长(村支书)—护路员”三级管养网络,每年进行养护。如今,全镇农村公路优良路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畅、安、舒、美”的农村路网,正成为群众心中的“安心路”。

  从“晴天一身土”到“油路绕村行”,从“运货靠人背”到“货车进田头”,244公里“四好农村路”,不仅是车轮碾过的坦途,更是群众心坎上的“幸福线”。正如独店镇负责人所言:“下一步,我们将以路为媒,争取实施‘白加黑’改造,让群众出行更便利,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实!”

  通讯员 王玥 王志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