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从土窑洞到全国标兵 镇原看守所的75载法治之路

2025-07-15 15: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看守护所的墙面上悬挂着“责任高于一切”的警示标语,值班民警正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巡视着每个角落,镇原县看守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的地方,安全无事故的纪录已延续了整整75年。

  “这是几代看守人用青春和奉献换来的成绩。”所长杨继社站在荣誉室的一张黑白照片前说道。照片上,4孔简陋的土窑洞依山而建,那是1949年看守所初建时的模样,当时仅有2名管教民警。

  从窑洞到现代化看守所

  镇原县看守所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的缩影。1949年建所之初,4孔简陋的土窑洞就是全部设施。1972年,看守所迁入镇原县公安局后院,变成一排10间砖混结构的平房。

  2009年,看守所再次迁建至城关镇金龙村新址,开启了现代化看守所的新篇章。2024年初,随着1174万元二期维修改造项目的启动,现在的监区,标准化监室配备了实木床铺、个人物品存放柜、独立卫生间和淋浴房。直饮水系统取代了人工送水,消毒柜、一体化厨灶保障着在押人员的“舌尖安全”。新建的60平米驻所卫生所里,心电图机、制氧机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这里还被公安部评为“医疗卫生专业化示范所”。

  高墙内的“特殊学校”

  “失足者再生之地,育新人特殊学校”这是悬挂在镇原县看守所教学楼前的书法标语。1998年,当民警发现在押人员文盲占比大、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后,一场扫盲普法活动在监区内展开:1个黑板、10套桌凳、100多套《农民识字课本》和80多册《看守所在押人员读本》组成了大墙内的“扫盲学校”。

  一位目不识丁的在押女犯姚某,在这里学会了人生第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因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差,一时冲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只求您,能让我妹妹好好学习,不要跟我一样……”

  镇原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乡”美誉。看守所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监区建立文化长廊,张贴富有教化意义的书画作品;开办书法班,组织读书看报、法律政策学习;创新开展象棋、篮球、歌咏比赛等文娱活动。

  如今,走进展览区,一幅幅书画作品整齐摆放,“很多在押人员在这里接触到书法后,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会坚持进行练习。”看守所民警介绍。

  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监墙之内同样可以闪耀人性的光辉。”这是刻在镇原县看守所民警心中的工作信条。

  在这里,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实现了完美融合。管教民警每天走进监室,落实“八必谈”“四熟知”要求,运用“三多”“四勤”“五心”工作法,随时掌握在押人员思想动态。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实行军事化管理,被子叠得像豆腐块,物品摆放成直线,监室卫生达到统一标准。

  至今经常被民警们提起的,还是一碗鸡肉的故事。1996年,死刑犯何某被押解到镇原时拒不服从管教。秦得玺所长每天找他谈心,了解到他患有多重疾病后悉心照料。三个月后,何某提出临终想吃一顿鸡肉的心愿。秦得玺骑着自行车跑到郊区自费买鸡,炖好后端到何某面前。当鸡肉入口的那一刻,这位死刑犯泣不成声:“您的恩情,我下辈子一定报答。”

  薪火相传的监管铁军

  “支部建在所里、党心凝于支部”——这是镇原县看守所对“支部建在连上”传统的实践创新。自1986年建立党支部以来,这里形成了“支部议所事、书记抓所务、委员管所安”的工作机制,为监所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队伍建设上,看守所坚持“三坚持三做到”:坚持政治建警,做到对党忠诚;坚持从严治警,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从优待警,做到奋发有为、担当奉献。完善民警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开展“四比四看”活动,持续培养监管工作的行家里手。

  今年6月,当120名社区矫正对象走进镇原县看守所监区,铁门闭合的声音在走廊回响,有人轻声感慨:“自由呼吸多么可贵”。而此刻值班室内,民警正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巡视每个角落,电子屏幕上跳动着“责任保证一切,责任高于一切”的标语。

  看守所荣誉室内,秦得玺所长佩戴过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依然在此陈列。一位年轻民警在交接班日志上写道:“第七十五年安全无事故日”。窗外夕阳西下,高墙上电网的轮廓在余晖中渐渐柔和,如同这座坚守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看守所——既有法律的刚性,又有人性的温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