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祁连山下,新闻学子与消防员的实践课

2025-07-12 17:24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7日早上,兰州大学第十五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张掖线开始了。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采访本、扛着相机的大学生们,走进了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张掖支队的训练场。他们这次来的目的很明确:要报道这支守护祁连山的消防队员,尤其是他们在地震、水域、绳索这些专业救援方面的极限训练。不过,等着他们的不只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场和消防员一起流汗、磨练新闻理想的“双重锻炼”。

师生现场拍摄  王威/摄

极限训练场:汗水浇铸的生命守护线

训练场上,热浪蒸腾,器械碰撞声与指挥员口令声交织。采访团队的目光瞬间被核心训练场景牢牢抓住。

地震救援训练现场  景旭鹏/摄

地震废墟上的“生死时速”:模拟坍塌的楼板下,隐约传来呼救声。消防员们背负沉重的破拆工具,在逼仄扭曲的“废墟”空间内快速穿梭。液压扩张器低吼着撕开车门,顶撑设备精确地稳定摇摇欲坠的楼板。汗水浸透了厚重的救援服,在布满粉尘的脸上冲刷出道道泥痕,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劲。

消防救援人员打开突破口  杨凯/摄
师生们现场捕捉新闻点  王威/摄

激流中的“孤胆蛟龙”:在水域救援训练区,湍急的水流模拟着洪灾现场。消防员驾驶冲锋舟,在波峰浪谷间疾驰、急转,进行着高难度的“O”形救援和翻舟自救训练。夏日雨后的湖面,冰冷刺骨的水花不断拍打在身上,他们凭借强大的核心力量和娴熟的操舟技术,一次次将“落水者”安全救起。绳索横渡系统在两岸架起生命通道,消防员如履平地般快速通过,展示着令人惊叹的平衡与勇气。

消防救援人员开展平跳入水训练  景旭鹏/摄
消防救援人员开展平跳入水训练  杨凯/摄

高空崖壁的“飞檐走壁”:绳索训练场上,垂直的崖壁是天然的考场。消防员们利用绳索技术,进行着T型救援、V型系统架设等高强度科目训练。绳索摩擦手套发出嘶嘶声,身体悬空,仅靠手脚和装备与岩壁对抗。指挥员的指令从崖顶传来,每一次上升、横移、下降,都是对体能极限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他们手上厚厚的老茧,是无数次绳索摩擦留下的勋章。

学子亲身体验救援科目  杨凯/摄

“负重20斤山地越野是基础,但真正考验我们的是这些专业救援科目的精细操作和极限应对。”一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消防班长在接受采访时,刚刚完成一组高强度的绳索救援演练,汗水顺着他的下颌线滴落,“守护祁连山,守护群众,光有热情不够,必须练就‘钢筋铁骨’和‘最强大脑’”。这真实而震撼的场景,让手持录音笔、相机快门按个不停的学生记者们肃然起敬。

学子们现场采访消防救援人员  王威/摄

采访幕后人:笔尖下的“无声淬炼”

捕捉这些惊心动魄的训练瞬间,并非易事。对于兰州大学的采访团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场不亚于消防训练的“幕后攻坚”。

“追”新闻的脚力与眼力: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训练细节和消防员最自然的状态,学子们在训练场边“蹲点”。“注意班长喊口令时脖子上暴起的青筋”“记录破拆组员更换液压钳头时手臂的颤抖”“特写消防员被激流打湿后瞬间的咬牙坚持”。惊叹之余讨论声此起彼伏:“好新闻在现场,在细节里,在他们咬牙的瞬间,不在准备好的发言稿里。”这份“追着训练跑”的执着,让师生们的皮肤也蒙上了一层训练场的尘土。

学子现场采访消防救援人员  王威/摄

“磨”稿子的脑力与心力:白天跟训采访,夜晚才是新闻“淬炼”的开始。学生们在支队提供的临时工作站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回到工作站,师生们共同分享现场拍的收获、打磨第二天的采访稿,与新闻骨干共同商量视频制作脚本。他们经历了分享时的遗憾与兴奋、磨稿时的字斟句酌与唇枪舌剑、提炼主题时的冥思苦想、构思脚本时的反复推敲。这份深夜忙碌的辛劳,这份对每个细节都格外认真的态度,正是她们从课堂走向实践、从学生成长为真正新闻人的必经之路。

“懂”专业的压力与挑战:为了准确报道地震破拆、水域救援、绳索技术等高度专业的领域,避免出现外行话甚至错误,学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们需要快速消化消防员讲解的专业术语和操作流程,查阅相关资料,并确保理解无误。“我们不是专家,但要努力接近专业,这是对采访对象和读者的尊重。”学生们坦言,这种跨领域的深度报道,对她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双训交相映:淬炼中的理解与共鸣

训练间隙,学子们在指战员保障下,尝试体验了部分消防装备。背上沉重的风力灭火机,穿上密不透风的灭火服,仅仅几分钟就汗如雨下;尝试操作沉重的破拆工具,才知消防员臂膀的力量;在模拟水域感受水流的冲击力,更体会到救援的艰难。这些切身体验,学生晋文喆在笔记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消防员的每一滴汗水,训练场上的每一声呐喊,都在重塑我对‘奉献’和‘专业’的理解,就像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好新闻是‘磨’出来的。”

老师亲身体验风力灭火机 杨凯摄

这堂在祁连山下的“实践课堂”,对消防员是日复一日的技能与意志的淬炼,对学子们及支队新闻骨干,则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磨练,是新闻理想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

夕阳将祁连山的轮廓染成金色,消防员们收拾装备,手上新添的擦伤与老茧诉说着一天的拼搏,师生们还在对着屏幕字斟句酌,训练场上的口号声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两支队伍,一个在训练场上淬炼守护生命的钢筋铁骨,一个在稿纸上淬炼记录时代的如椽之笔。在这片壮阔的西北角,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精神相通的“淬炼”,正交织成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作者为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勤务中队消防员景旭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晋文喆;指导教师为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组干科助理员杨舟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