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中国洮砚博物馆:让千年洮砚焕发新韵
临洮,这座陇中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民俗底蕴深厚,孕育出灿烂的马家窑文化,也造就了久负盛名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坐落于临洮县游客集散中心核心区域的中国洮砚博物馆,环境清幽雅致,是探寻洮砚千年魅力的重要窗口。
“为弘扬洮砚制作技艺、推动代际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临洮县洮砚协会会长卢宏伟提议并推动了博物馆的建立。”洮砚博物馆经理王亚琴介绍。
自2023年9月开馆以来,中国洮砚博物馆已收藏洮砚精品超千方,是目前全国收藏洮砚数量最多、品质最优、种类最全的专业博物馆,累计接待各地游客70余万人次。

中国洮砚博物馆收藏的洮砚精品 武彤/摄
通过精品展览、多功能展示空间、销售中心及体验中心的建设规划,洮砚博物馆正逐步发展为集洮砚展览、销售、制作、宣传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让洮砚这一临洮的文化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洮河孕奇石:砚之根本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原料洮河石原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砚以河名,始于唐,盛于宋 ,同期,“四大名砚”之说已广泛流传。王亚琴介绍,洮砚石质细腻温润,贮墨不耗,发墨性能卓越,色彩丰富,有鸭头绿、鸊鷉血、瓜皮黄等名贵品种,备受历代文人墨客推崇。
传统老坑石料采自卓尼喇嘛崖和水泉湾一带的悬崖峭壁。馆内图片展示出险峻的采石景象,清代《洮州厅志》记载:“其崖西邻洮水,磴道盘空,崖半横凿一径缘崖而过,其石即于径侧凿洞取之。”足见开采艰险。

堆积的老坑石料 郑皓文/摄
历经古代大量开采及近代战乱破坏,老坑采石安全隐患加剧,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近年在其附近陆续发现新矿点,所产砚石称为“新料”。
“新料细腻度稍逊老料,但实用性能差异不大。”王亚琴取出一方新料洮砚与老料对比。
2022年,为保护生态,老矿坑关闭,老坑石料的洮砚愈发珍贵,价值倍增。王亚琴表示,博物馆储存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老坑石料,长期与当地工匠合作制作精品砚台销售,承接来自全国的个人定制订单,其中,尤为稀缺的高品质石料则交由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由博物馆珍藏。
匠心铸精魂:砚之工韵
与中国洮砚博物馆一河之隔的是卢宏伟洮砚艺术工作室,幽静小巷与不远处喧嚣街道形成鲜明对比。年届四十的雕刻师张金芳正专注地在一块紫砚石上雕刻龙头,电动工具嗡鸣声不断。他自幼热爱洮砚雕刻,师承洮砚雕刻名家“张家龙”,研习龙砚雕刻技艺已二十年,在他看来,洮砚雕刻考验着体力、脑力与恒心。

张金芳(左)接受采访 郑皓文/摄
如今,临洮县拥有各级工艺美术大师200余人,在乡镇及县城设立众多工作室。
制作一方洮砚从选材开始。砚台分规矩形与随形(依石料天然纹理象形雕刻),工匠选定题材后,在石上勾画图案,再经打磨、雕刻,全过程常由同一人完成。张金芳展示数十件形状功能各异的雕刻工具,并现场演示。他特别强调,因洮砚石质细腻,石屑微小,雕刻时需佩戴口罩并用水除尘以保护健康。一方满工砚台需耗时月余,极为精细或大型作品,则要经年累月。

现场展示洮砚雕刻技法 郑皓文/摄
洮砚在近代曾受战乱重创,但一代代匠人凭借热爱坚守技艺,使其在新中国重焕生机。“我们这些匠人,靠的就是热爱在坚持,必定会全心投入,不断精进手艺。”张金芳说。
谈及传承,张金芳坦言:“如今吸引年轻人的事物太多,刻砚需反复练习,要求极高专注力,愿意学的孩子少了。”
守正创新路:砚之新生
在创新方面,洮砚匠人早已行动。馆内一楼精品展中,有《毛泽东选集》、雷锋精神、美丽乡村等现代题材作品;洮砚协会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展会,斩获众多奖项赞誉。“发展洮砚,必先走出去。”王亚琴自豪地说,洮砚以巧夺天工的技艺亮相世界,有力改变了人们对甘肃的刻板印象。
如今,匠人们探索新路,将临洮另一著名文化遗产——马家窑彩陶艺术融入洮砚创作。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以彩陶闻名,经洮砚匠人的艺术再造,马家窑元素与砚石浑然一体,不仅拓展了雕刻主题,更成为临洮文化遗产创新融合的典范,为当地文化产业凝聚合力。
博物馆二楼目前临时作为工匠雕刻区,存放着待雕砚石,部分已绘好图案。未来,这里将打造为数字化展厅与体验中心,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洮砚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播。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专家授课、艺人带徒等形式举办文化技能培训班,培养洮砚制作传承人。同时,洮砚协会与中国洮砚博物馆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讲授砚学理论、中小学探访等方式,从理论到实践激发青少年兴趣,构建“教学—创作—传播”的传承闭环,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
山水孕灵秀,匠心传古韵。洮砚,是洮河奇石与千年匠心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珍品,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独特璀璨的存在。自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洮砚的舞台愈发广阔。
中国洮砚博物馆始终肩负“弘扬洮砚文化”的使命,积极运用数字化等方式,让这方承载着历史与匠心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郑皓文;指导教师周兆瑜、斗维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2【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中试基地:破局瓶颈激活西北化工新动能 书写“甘肃方案”
- 2025-07-12【重走西北角】秦王川湿地:从盐碱地到鸟的天堂,生命与守护共舞
- 2025-07-12一场马拉松,带动一座城!2025兰马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6.6405亿元
- 2025-07-12【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带你探访中川机场T3航站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