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披绿装!定西“五子登科”筑牢生态根基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姣 张越
夏日的黄土高原,沟壑梁峁间绿意盎然。登高远望,昔日刺眼的“和尚头”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山顶戴帽造林、山坡披褂植草、山腰系带修田、山下围裙建棚、沟底穿靴筑坝”的生动景象。这幅生态画卷,是定西人民数十年如一日践行“五子登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陡坡变平田,农机开进地
在临洮县漫洼乡的山梁上,新修的水平梯田如大地的年轮,层层环绕着山丘。马铃薯苗在平整的土地上舒展着翠绿的叶片。
羊圈沟村的刘亚平蹲在自家30亩梯田边,指尖轻抚着马铃薯苗。“以前那叫啥地?又陡又碎,牲口都转不开身!一场大雨,土肥全冲跑喽。”47岁的他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漾开笑意,“现在全推平了!30亩连成片!合作社的农机突突开进来,犁地播种又快又省力,种的全是咱的‘金疙瘩’!”
临洮县水保站规计股张常晋指着绵延的梯田介绍:“坡耕地项目干了两年多,整了2.7万亩,惠及11个村。地整平了,种马铃薯、玉米、小麦都踏实,这就是乡亲们增收的底气。”
这样的嬗变并非孤例。放眼全市,835万亩梯田如绿色的阶梯镶嵌在黄土坡上,94%的梯田成为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聚宝盆”,托起了“中国薯都”“中国药都”的产业脊梁。
坝里有水,旱年心不慌
在临洮县漫洼乡簸箕台村,一座敦实的淤地坝静卧沟底,坝内清水盈盈。水泵正“突突”作响,将清流送上坡地。
55岁的菜农潘乾抹了把汗:“自家30亩菜,加上流转地种了百十亩马铃薯。今年年初有些旱,要搁往年,苗早蔫了!”他指了指从坝里一直蜿蜒到山坡上的抽水管,“多亏这坝水救急,菜也能‘爬’上山坡了!它就是咱旱塬的‘保命水’。”
“这坝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漫洼乡副乡长马俊峰仔细查看着抽水设备,他说:“我们设了专人管护,用水高峰期天天巡查设备,就为让乡亲们用水时心里踏实。”
这仅是定西淤地坝的一个缩影。全市410座淤地坝如同沟壑中的“生态卫士”,构筑起拦截入黄泥沙的坚固防线,设计拦泥库容达6413万立方米。更神奇的是,它们已在沟底“造”出良田,其中19座淤积的175亩沃土正式纳入耕地管理,成为旱塬上珍贵的“新粮仓”,坝顶则化身为连通千沟万壑的“便民桥”。
整沟治理,臭水沟变身风景线
走进临洮县康家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场,新栽的云杉、油松挺拔青翠,混交着丁香等灌木丛。曾经杂乱的沟岸被浆砌石挡墙和蜂巢格室护坡整治得齐整坚固,谷坊稳稳卡住沟道,新硬化的道路旁路灯矗立,垃圾收集亭点缀其间,花草沿坡舒展。
“这是2024年重点打造的试点(项目),7月就收尾了。”现场负责人细数治理举措,“种树固土、清杂乱、修护坡、筑谷坊、再添点‘颜值’,整条沟、整个村、整个流域一体推进。”
临洮县水保站副站长杜黎旭站在渐清的沟水边感慨:“以前岸塌土流、生态差、留不住水。现在山青了,水净了,村子漂亮了!我们‘生态立县’,靠的就是山水田林路村系统治理。”他指向远山,“全县已治理2048平方公里,水保率提升到68%。下一步,要让水土保持嫁接乡村康养、碳汇交易新业态,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放眼全市,从陇西文峰桦林到通渭山楂小镇,“小流域+”治理模式正多点开花,让更多村庄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我们紧扣‘黄河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立足‘一区三地’定位,全力打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地。累计建成梯田835万亩、水保林611万亩、淤地坝410座,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9.06%,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的态势愈加稳固。”定西市水保站王文娟用数据描绘出全市图景。
曾饱受“跑水、跑土、跑肥”之苦的“三跑田”,蝶变为“保水、保土、保增收”的“三保田”;荒芜的沟壑淤出沃土,蓄起清泉;脏乱的流域化身美丽乡村,定西人以智慧和汗水,在黄土高原上织就了一张绿富同兴的生态网络。
- 2025-06-18陇中 “药都” 的传承创新发展三重奏——看定西市如何加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 2025-06-17定西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 2025-06-17临洮:多维赋能激活政务服务新动能
- 2025-06-17马铃薯增产5% 化肥减量50% 定西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