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科技赋能 种源革新——榆中县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提质增效

2025-05-16 08:5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科技赋能 种源革新——榆中县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提质增效

技术人员在组培室查看脱毒种苗生长情况。

神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员工加工百合产品。本文配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永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通讯员 张永琰

  兰州百合,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甘味”品牌的亮丽名片。

  兰州百合的芯,是脱毒组培的基因密码。榆中县以科技为笔,用创新破解资源约束,用技术激活传统产业,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种源革新到产业升级,让老品种焕发新活力,这朵盛开在高原上的“百年好合”,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散发着新时代的芬芳。

  站在榆中北山的山梁上远眺,层层梯田里的百合苗随风摇曳。作为兰州百合的主产区,2024年,榆中县百合种植面积9.1万亩,年产量3.8万吨,产值突破5.1亿元。

  传统繁育制约发展

  “种得越久,收益越低”,榆中的兰州百合产业曾一度陷入怪圈。据园子岔乡村民回忆,过去种洋芋,收成不好;改种百合后,虽有了盼头,但病毒多、产量低,收入依然不稳定。

  长期以来,农户沿用“家家留母籽”的传统繁育模式,导致种源退化严重,百合个头逐年缩小,抗病性减弱。棘手的问题还包括连作障碍——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后,土壤营养失衡、病原菌富集,百合枯萎病、根腐病发病率攀升,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品质也大打折扣。

  “传统的法子,让劣质种源代代相传,病毒累积、种质退化,加上连作障碍使百合种球越种越小,品种越种越退化,产量越种越低、品质越种越差。”榆中县正高级农艺师滕辉说。

  “生三年、长三年、养三年”是兰州百合的生长周期。传统百合繁育周期长达9年,依赖自然留种,无法快速更新品种,更严峻的是,传统种球依赖自然分蘖,导致抗病性差、繁殖效率低。农户只能通过掰取母株周围的小鳞茎作为种球,病毒代际传递,最终影响商品百合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农户自此陷入“留劣种—长劣株—收劣球”的恶性循环,百合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高品质、标准化农产品的需求,变革迫在眉睫。

  脱毒快繁注入活力

  破局,从一粒“纯净的种子”开始。百合良种繁育主要依托脱毒种球组培繁育技术和鳞片籽球繁育技术。

  2023年,榆中县开始实施脱毒组培技术,脱毒组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品种或优异单株的脱毒原原种种球,为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提供优质种源。通过切取百合0.2毫米的茎尖分生组织,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后,再通过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确保每一株幼苗均健康无病,从源头上保障百合种苗的质量。

  在拥有优质种苗后,规模化快繁成为提升百合繁育效率的重要举措。“选择独头脱毒优质大百合为种源进行繁育,把百合鳞片像种子一样埋入营养基质,在设施中配合适宜温湿度智能控制,每一片鳞片都能生长出2至8个小鳞茎,这片不起眼的鳞片,就是一座微型的‘生命工厂’。”滕辉解释道,以往采用传统方法,一瓣百合鳞片培养成种球需要6年时间;如今,将组培繁育、鳞片扦插有机结合,创新性地提出“鳞片低成本包埋快繁”新技术,迅速扩大百合种球繁育规模,大幅度降低种球繁育成本,生产出品质好、价格低、种植户用得起的优质百合母籽。

  榆中县通过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和诱变育种等育种方式,培育出优质百合新品种,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其就像一把“分子剪刀”,可以精准定位百合基因中的关键片段。通过编辑这些基因,让百合更适应寒旱环境,甜度更高、产量更大。

  榆中县还积极推广“覆草保墒”技术,将麦草均匀覆盖于百合田,有效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板结,为百合生长创造了“温床”。运用该技术亩均增收超8000元,百合品相更优,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技术成果进入田间

  为了让“实验室成果”落地田间,榆中县创新构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全链条技术推广体系,政府以奖补形式推广,企业回收合格种球,合作社统一培训管理,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格局。

  全县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技术转化枢纽,231名质量安全员织密监管网络,建成68个农产品检测站,实现从种球到鲜百合的全程可追溯,农技专家学者带领团队在田间建立种质资源圃,收集优良单株,指导农户应用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攻关完成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并累计培养技术骨干及农民1万余人次。

  如今,在北山干旱山区,农户自家地里的百合球茎饱满、色泽透亮,亩产从800公斤提升至1000公斤。

  延长链条促农增收

  当科技重塑兰州百合种源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让百合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在榆中县神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一条以兰州百合为主要原料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原料预处理、炖煮、罐装一气呵成;包装盒在流水线上依次成型,产品被整齐码放其中;经封箱、捆扎,一箱箱包装完毕的百合银耳羹整装待发,奔赴全国各地的市场。

  据悉,榆中县已建成以园子岔乡为中心的百合初加工产业园、以兰州神果公司为核心的百合精深加工产业园,百合真空包装生产、百合干加工的年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同时扶持多家企业开发加工产品,注册了“云裳仙子”等商标,形成了“百合羹”“百合膏”“百合干”“百合花”等多个产品,百合产品有机认证企业1家、绿色认证企业3家,提升了兰州百合的知名度。

  “从前卖鲜百合,一斤挣个辛苦钱。现在做成百合深加工产品,身价也翻了。”通过百合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依靠百合实现增收的农户们说。

  2025年,榆中县的兰州百合种植面积达9.6万亩,预计总产量4.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亿元,并带动2万余人就业,培育3家市级龙头企业,推动2000亩兰州百合实现绿色认证。榆中县将在探索西北特色农业之路上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