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省门第一道”展示兰州新形象 荒山陡坡变身“绿色窗口”

城市出口陡削坡植被恢复

治理前后对比
暮春时节,驱车从兰州市区驶向中川国际机场,沿途山峦叠翠、绿意盎然,一条绵延60公里的生态廊道跃然眼前。这条被称为“省门第一道”的重要通道,经过多年持续绿化提升,已从昔日的荒山陡坡蜕变为展示兰州生态形象的“绿色窗口”,正以满目苍翠的面目迎接八方宾朋。
破茧:从黄土裸露到立体“绣”绿
时间回溯至2019年春,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工程师张建民站在一座破碎山体前眉头紧锁。挖掘机在70度陡坡上颤抖着作业,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视线。“当时这里就像被巨斧劈开,岩体风化严重,雨季常发生滑坡。”他轻抚如今已覆盖三维植被网的坡面回忆。通过挂网客土喷播技术,施工团队在垂直崖壁上“织”出15厘米厚的生态基层,植入的柠条根系已深入岩缝3米。
要搞绿化,管道先行。如果留意“省门第一道”沿线,你会发现在山上有一道道水管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这是为了绿化而事先行铺设的上水管道,这些管道被播绿人形象地称之为“血管”,管径粗点的为主动脉,细的则为毛细血管。
“省门第一道”连接兰州主城区与中川机场、兰州新区,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面担当。然而,受水土流失和工程建设影响,沿线曾遍布裸露陡坡、破碎山体,严重制约城市形象提升。近年来,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以“一年启动、三年建设、五年见效”为总体思路,因地施策推进生态修复。
为应对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南北两山稳步推进水利管网、泵站泵房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实施重点水利项目,加强日常运行管护,加大对泵站运行、焊接管道施工安全、灌溉安全的督促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灌溉合格率达到92%以上。同时,这些伸展在两山之上的“血管”,还在特殊天气和重要节点上,适时组织开展“喷灌降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
针对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沿线部分造林树种单一、生态功能退化、绿化效果降低的退化林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
部采取抚育间伐、补植更新等措施,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 改善林分质量,提升防护功能和景观质量。同时,科学实施生态修复,选择刺槐、白榆、云杉、山杏、山毛桃、沙枣、文冠果、柽柳、柠条等乡土树种,总结25度以上坡面鱼鳞坑整地经验,推广一个标准树穴、一个苗木土球、覆膜集雨等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乔、灌、草多层次连片栽植复绿。针对零星的独立山丘、45度以上困难立地区域,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通过整理、改变地形,形成缓坡、水平台等方式进行绿化,提高苗木成活率,提升绿化效果。
织锦:121家单位的绿色接力
今年3月22日,省林草局局长张旭晨带领相关处室及单位负责同志深入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北山林场和城关区南北两山指挥部小沟林管站2个林权单位,实地勘察省林草局包片支持兰州两山绿化区域现状,安排部署工作。这种全民参与的绿化热潮,源自创新实施的包片共建机制。截至目前,省市包片121家单位中已有82家单位与包片所在县区联系对接,认领任务,水利工程、绿化设计方案、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同步展开,进展顺利。
本次包片绿化区域主要为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中通道大道岭隧道至九州段沿线面山。兰州至中川机场生态廊道6.21万亩林地由省市106家单位包片支持,其中省级58家单位包片面积3.87万亩,市级48家单位包片面积2.34万亩。任务包括抚育管护6.21万亩;绿化治理3.6万亩(造林增绿1.4万亩、退化林修复2.2万亩);水利管网维修改造4.8万亩。绿化治理分三年实施,2025年治理面积1.5万亩,其中造林增绿0.6万亩,退化林修复0.9万亩;水利管网维修改造1.9万亩。省市单位包片支持两山绿化治理任务估算投资约1.1亿元,造林增绿和退化林修复已纳入全市“三北”六期建设任务,拟争取中央预算资金2690万元,其余资金由省市包片单位筹集解决。另外,中通道由15家单位包片支持。
对中通道大道岭隧道至九州段沿线宜林地,坚持水利管网设施配套先行,实施上水造林,探索干旱半干旱造林及灌草植被恢复等增绿模式,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源涵养,科学配置树种,乔灌草结合,营造针阔混交林,不断增绿扩绿,切实提高林草覆盖率。已经在南北两山承包林地的单位,继续履行管护责任,扎实做好灌溉、施肥、补植、整形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护工作,促进林木良好生长,提升管护成效。新划分的绿化片区,与原承包单位、林业管理站共同加强林地管护工作,提升林地精细化管理管护水平,推进生态廊道绿化可持续性。
焕新:生态廊道激活城市脉动
晴空万里,中川机场起降的航班划过生态廊道上空。从高空俯瞰,这条蜿蜒60公里的绿色动脉,恰似一条长长的翠色绸带,将生态卫士的汗珠串成献给黄河的珍珠项链。
“没想到兰州现在这么漂亮,刻板印象中的兰州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土苍苍的,但从机场往兰州走的过程中,竟是满目苍翠,让人心旷神怡。”来兰州游客李女士说。
游客眼中美丽的兰州离不开林业部门长期以来的付出。今年,兰州市将打造“省门第一道”绿化示范工程,建立省市联动共建机制,高位推动,坚持省市单位分区包片、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制定121家包片单位实施方案,强化技术、苗木、灌溉保障,督促包片单位完成管网改造及退化林修复4000亩,义务植树补植造林2000亩。坚持科学绿化,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借鉴贡井林场“五个一”成功造林模式,选用柠条、柽柳等耐干旱、耐贫瘠、抗风沙的乡土树种,因地制宜推广干旱造林,消除通道沿线秃斑。
登上新建的九州台观景平台远眺,南北两山的生态廊道如同给金城戴上翡翠项链,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生机。每一片绿叶、每一处景观都是生态建设者们用心血与汗水书写的绿色诗篇。
市两山指挥部指挥长市两山绿化指挥部指挥郁积鹏定下目标:2025年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沿线完成退化林修复0.4万亩,空白断档区域完成绿化0.12万亩,中通道大道岭隧道至九州段沿线新造林0.15万亩。2026年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沿线完成退化林修复0.8万亩,空白断档区域完成绿化0.24万亩,中通道大道岭隧道至九州段沿线新造林0.25万亩。2027年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沿线完成退化林修复0.8万亩,空白断档区域完成绿化0.24万亩,中通道大道岭隧道至九州段沿线新造林0.27万亩,让这条生态廊道愈发繁茂葱郁。在一步步的规划与实践中,兰州正坚定不移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绿色的芬芳。
■记者手记
驱车驶向中川机场,满目苍翠如画卷舒展。这条昔日的黄土走廊,如今已成生态廊道,向八方宾朋递出兰州的绿色名片。岩壁上“织”出的三维植被网、陡坡间蜿蜒的灌溉“血管”,是科技与匠心的碰撞;121家单位的包片共建,是全民绿化的热忱。从“门面担当”到“绿色动脉”,兰州正以生态之笔重塑城市气质,书写着高原明珠的新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 2025-04-15碧口 一个最不“甘肃”的地方
- 2025-04-15百年古村留乡愁
- 2025-04-15“五一”假期临近 陇南推出5条特色旅游线路来兰邀客
- 2025-04-12【甘快看】甘肃敦煌:迎来旅游旺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