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旅游

百年古村留乡愁

2025-04-15 09:3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导航去陇南文县玉垒乡百年古村巴巴沟,行驶路线“So easy”。距离国道212线7公里,驾车半小时抵达绰绰有余吧。但真正驶向巴巴沟时,才知道这个山大沟深的神秘古村落抵达的路是用冒险精神蹚出来的,也是用勇闯天涯的胆量丈量出来的!

  一段国道而已,怎么和冒险和胆量扯上关系了?

  要我说,你去一次就知道其中的虚实。如果你的座驾没有四驱的功能,也许还得无功而返。

  3月初,当文县玉垒乡的油菜花以万花盛开的壮观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时,兰州晚报“不能不知道”工作室的甘霖和彭维国已经开始了探寻巴巴沟的神秘之行。

  行驶在212国道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虚幻感。放眼望去,镶嵌在高山悬崖腰线上的道路就像一条蟒蛇缠绕其间,如果驾驶员有恐高症,看一眼车外的悬崖峭壁,这段旅行就到此结束了。好在,两人也是走高山蹚深水的老司机,这点难度还不在话下。

  但就在一行人把惊险路段甩在身后时,眼前的一座铁索吊桥立刻让我们唏嘘三分!这是一段长达200米左右的高空吊桥,下方是深不见底的白水江,再一看桥头警示——承重1吨的车辆。4人加起来已经两百多公斤了,再加上车辆自重,怎么都超过1吨了。

  “过还是不过?这可是拿命在过桥啊?”

  思索片刻,胆大心细的甘霖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怕啥,过!”

  当车辆走在吱吱呀呀的桥上时,立刻有一种想留遗嘱的绝望之感。眼睛是不敢睁的,如果此时睁开,你会体会到,绝望是最轻的痛感。不知过了多久,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随着看见亲切的水泥路顺利归位。

  经历了吊桥之险,一行人以为通向巴巴沟的难度系数已经达到顶级了。没想到,车辆在拐弯180度加斜坡达到60度的大弯道“扭”着前行时,一段因塌方毁坏的弯道把难度系数又提高了几个等级。

  加大油门,冲……

  妈呀,轮胎冒烟了!

  几次尝试,巴巴沟之行成了干瞪眼之行。观察了几分钟,彭维国再次指挥,“往里靠一靠,再试一次”。在轰轰的油门声中,车辆冲上斜坡,向巴巴沟又靠近了一步。

  “是不是去一趟巴巴沟,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够数?”就在一行人调侃此行的危险等级时,眼前一个以石头为城的古村落在青山绿水间、峭壁深山中震撼着我们的视角。

  抵达之时,才知道,眼前的一切,即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值得的。

  这是一座沉睡在大山深处的石屋,400多年历史在此刻等待我们穿越而来。斑驳的岁月和冷峻的石屋,石板、石墙、石阶、石磨、石槽、石路、石崖互成一体,时间似乎停留在400多年前,岁月似乎按下了暂停键。现代在这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目之所及,古老感无处不在。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石屋。登上形状,规则不一的石阶,石屋一侧是石磨,石磨一侧有石墙。青苔与绿叶各寻归处,有被时光拉长的旧影,也有与世隔绝的清冷。虽是石路,只要顺着走,就能在四通八达的铺设中走向每一处左邻右舍。不难想象,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幅鸡鸣、炊烟、耕种的古朴画卷。

  在村中行走,碰见几名玉垒村的村民被指派在此修建一座木桥。一名村民道出了村民的去向,“村里原来有28户100余人,在5·12汶川地震后,村里人陆续迁到了川坝地带的玉垒坪、碧口等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外面打工了。”

  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落因何而来又因何而生?一查资料才恍然大悟。巴巴沟的祖先来自四川苍溪,在明末清初时期,水运发达的碧口是成都、重庆、上海等地日用品的周转之地,于是,无数四川人逆水而上在嘉陵江、白龙江以拉纤为生,一个个年轻力壮的船夫散落到碧口、玉垒、范坝、店坝等地区的山山岭岭,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繁华过,喧嚣过,沉寂过,宁静过,多年之后,清澈见底的小溪,低矮的古朴石屋,斑驳的窄小木门,幽暗的坚固石墙,依旧倔强地伫立在原处,孤独而自由,等风来等雨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甘霖 彭维国 见习记者 罗月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