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走近秦安非遗:打响“壳子棍”武林名号

23-07-17 17: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侧步单扫、雪花盖顶、单龙摆尾……7月11日下午,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文化馆中庭,一身白衣黑裤的胡文军正手持长棍,一招一式地向人们展示秦安壳子棍的奥妙。

  壳子棍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自清代流传至今。2011年,秦安壳子棍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在秦安,壳子棍吸引了不少人研习。

秦安壳子棍 沈雅妮/摄

  “壳子棍走出了高家屲”

  据秦安本地的民间说法,清朝乾隆年间,高家先祖高五太爷在田里救了一个昏迷的男子。该男子自述是少林寺和尚,因参加反清活动被捕,越狱逃亡至此。为报答高五太爷救命治病之恩,和尚传授了高家人“壳子棍”棍法。秦安县文化馆也采用这种说法。

  但是,由于思想保守、宗派意识束缚,很多传统武术套路都逐渐失传。壳子棍亦是如此,非高氏一族人不外传。外姓人家前来学习,只传授几个壳子,或者在壳子基础上掺一些水份。所以,虽然民间练习壳子棍的人不少,可真正学会、学精的人却非常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火热展开。1984年第三期《中华武术》杂志,对壳子棍进行了相关报道。当时,挖掘整理小组用“羊肠小道”、“冰雪遍地”、“又陡又滑”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通向高家屲的路。壳子棍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埋没”在偏僻的小山村,直到这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让高家屲壳子棍在全国受到了关注。

《中华杂志》对壳子棍的报道 陈莉红/摄

  当时,他们采访了壳子棍的嫡派第七代传人——高鉴珍。高鉴珍对于能够在中华武林中弘扬壳子棍一事非常高兴,由于年事已高,他推荐了三个人来帮助小组进行挖掘整理工作。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徒弟,名叫高增伯、高增轩、高吉伯,均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三人通力合作,于1983年夏写出了壳子棍的整理初稿。

  可是,正如武林秘籍一样,这本书中有着高家屲壳子棍秘不外传的精髓,太过珍贵。秦安县文化馆馆长贾彦荣说:“当我了解到有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到高增伯家里十几次,希望能把这本书籍出版。”

  壳子棍这本书从80年代初步成型,搁置至2019年,高增伯在各方的积极对接下,才愿意将它公布于世。“在准备出版壳子棍的书籍方面,我们文化馆积极对接北京科技大学,秦安县的对口帮扶单位最后还支持了8万元用于出书。”目前,壳子棍这本书已经报送至出版社,即将面世。

  其实,随着时代的改变,高家屲壳子棍传人的思想也不再单纯保守。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世定,就已经开始愿意传授外人秦安壳子棍。现在年逾80的高增伯,也收了一位外姓徒弟——胡文军。

胡文军接受采访 陈莉红/摄

  胡文军是秦安县人,对于壳子棍从小就有所耳闻,也学了一点武术“把式”。在1998年,26岁的胡文军决定好好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重拾壳子棍。

  在拜习多位师傅后,胡文军始终觉得老师的传授不够系统,学习之路磕磕绊绊。直到2017年,他遇到了高增伯先生。拜师后,身为高家屲壳子棍嫡宗第八代传人,高增伯老先生于2019年全面且系统地教授了胡文军壳子棍,让胡文军对壳子棍的认识焕然一新,也更加热切地去传承和弘扬这项非遗文化。他全程参与到壳子棍书稿整理、出版工作中,也在县城内创办了武馆。

  从高家屲壳子棍外传,到县城武馆与书籍问世,可以说,“壳子棍真的走出了高家屲”。

  走出秦安,面向全国

  壳子棍介于长短兵器之间,看似拙朴无华、内敛稳重,实则变化诡秘、灵活实用,棍法中融合了枪杆、鞭法等各种技术精髓,攻防兼备,最大程度保留了冷兵器时代的棍法实战绝技。

  自清代传承以来,秦安壳子棍在民间便享有盛誉,如今还有很多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为了更好地发扬壳子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晓东在高家屲开设了武馆。

  高晓东是高世定的孙子,今年33岁的他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秦安壳子棍,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数。

  来自贵州贵阳的谢明宇先生便是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了壳子棍的相关视频,打太极拳的他深感视频中壳子棍的精妙,便特意来到天水市秦安县的高家屲向高晓东请教。

  “听说秦安也是羲里娲乡,来学习的时候顺便也是体会一下西北的风土人情。”谢明宇说。八八六十四壳子中的棍法都属八卦中相生相克,生克互换的原理。“壳子”也就是卜卦的龟壳的意思,壳子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地伏羲文化的一种代表。也有资料说,壳子棍总体上是以六十六个成形的壳子、一百零八棍法组成。

  而高晓东认为,高家屲壳子棍一直都是口传身教,在前来学习的许多武术爱好者中,他也可以学到一些教学技巧。

  这种双向的交流,不仅弘扬了秦安非遗文化,还能促进壳子棍的传承。

  除了新媒体平台的宣传,高晓东还曾外出授艺,脚印踏遍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武术邀请赛,由此传承和弘扬秦安壳子棍。据他说,在秦安当地向他学习壳子棍的大约有二三十来人,而每年从外地来向他交流和请教多达三百余人。

  “秦安不比南方经济发达,当地学习和传承壳子棍的人其实不多。我的父亲曾经是练壳子棍的,但是后来为了生活就放弃了。有的时候武馆一两个月都没人光顾,我也就没了收入。”高晓东说,“但是,我的父亲他一直有着武林梦,我的爷爷也嘱托我要将壳子棍发扬光大,有他们的支持,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因此,他秉承着“西棍南传”的理念,经常到广州、深圳、泉州等地传授和普及壳子棍,多次南下,努力让秦安壳子棍走向全国。

  “这是新一代的使命”

  “只有学全了,才能真正懂得这壳子棍。”这是高增伯先生的嘱咐,也是胡文军这么多年摸索学习壳子棍的心得。

  尽管民间有许多人愿意学习壳子棍,但是,成年人时间少、精力受限,很难完整地传承壳子棍。相对而言,孩子们课余时间多,身体灵敏度高,记忆力好,思维活跃,能够更好地学会全面的壳子棍。

  2018年以来,秦安县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壳子棍在其中大展身手。秦安校园的课间操不再平淡乏味,而是蕴含了地方味道。学生们通过壳子棍强身健体,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弘扬了传统非遗文化。

  胡文军曾多次参与“壳子棍进校园”活动。在学校一次大型活动开幕式时,他一次性教了两百多位同学,进行壳子棍表演。学生们排列整齐、精神焕发,在一招一式中展现着年轻人的朝气与热情。

壳子棍进校园 沈雅妮/摄

  因此,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从新一代稚嫩的花朵开始培养,才能够较为全面地传承秦安壳子棍非遗文化。

胡文军和学生的合照 张乐荣/摄

  郭俊阳是胡文军的学生之一。他三岁左右就开始跟随胡文军学习壳子棍,已经两年多了。“传统武术对孩子的发展很有益处。”郭俊阳的妈妈丁霞说,“他和其他小朋友经常互相比划、竞赛。有时候一个人在家里,也会拿着棍子练习。”

  她认为,通过练武,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拼搏精神,提高他们的抗击打能力,训练他们的专注力和胆量。丁霞还带着孩子朗诵了武德训:“手中有兵,心中有礼。尚武崇德,止戈为武。”

  这些孩子们,是新一代的传承人,也终将在未来的时代浪潮中,不断继承和发扬壳子棍。

展示壳子棍的学生 张乐荣/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黄土戈壁,有人心怀炽热,致力于打响“壳子棍”武林名号。这是新一辈做壳子棍非遗传承的秦安人的期待,更带着老一辈师傅们的信任与盼望。

  (作者沈雅妮、张乐荣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周玉桥、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