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从身边变化看这五年】东西部协作结硕果——武山滩歌镇:小香菇铺就乡村“富民路

2025-11-08 21:07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员工在大棚里采摘香菇。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时下,走进武山县滩歌镇食用菌产业园,93座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棚内菌棒上的香菇长势喜人。滩歌镇下街村村民唐调红正戴着手套采摘香菇,轻轻一旋,一朵朵饱满的菌菇便落入筐中。

  “朋友介绍我过来上班,一天能挣100元左右,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一年下来能攒不少钱呢!”唐调红说。

  这个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的产业园,如今已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年产能120余万斤,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全镇18个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这个曾经的“产业空白镇”,正以食用菌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共富杠杆”。

  去年,武山县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渭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余万元启动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得益于政府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从2月破土动工到5月底投产,仅用3个月时间便实现从奠基到投产的高效推进。”渭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青平告诉记者。

  “滩歌镇昼夜温差大、气候湿润,是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徐青平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从当初的54座大棚扩建至93座大棚,现有菌棒64万棒,成为陇东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香菇种植基地。“今年前三茬香菇已全部出口越南、泰国等国家,眼下第四茬正在采摘,预计今年产值能突破500万元!”徐青平说。

  员工将摘下来的香菇进行分拣。

  在产业园务工的员工中,像唐调红这样的“返乡妈妈”占了近半数。唐调红曾在兰州打工,孩子留守老家。“以前镇子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产业园就在家门口,每天骑电动车10分钟到园区,分拣、包装啥活都能干,中午还能回家给娃做饭!”她口中的“家门口就业”,正是产业园带来的民生温度。

  “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要建好大园区,更要带动小庭院。”武山县副县长刘忠锋介绍,为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我们计划推广“庭院经济”模式,由公司提供菌棒和技术,农户在自家院中搭建简易大棚,产品由公司保底收购。

  近年来,武山县与天津帮扶单位“想到一处、干到一处”,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每年投入600万元以上用于特色产业培育,食用菌产业园正是其中的“示范样板”。“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深加工设备,开发菌菇干货等产品,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武山县滩歌镇镇长徐新宇介绍。

  “东西部协作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双向赋能’。我们要让协作成果真正扎根乡村,让农民在产业链上有更多获得感。”刘忠锋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