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 | 新数据 新亮点|甘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果斐然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记者近日获悉:“十四五”时期,我省文物系统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活态传承等关键领域多点发力、纵深突破,以亮眼数据和标杆项目,为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写下兼具厚度与温度的答卷,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在文物保护提质升级方面,我省投入3.5亿元,实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和数字化工程98项,完成洞窟保护110个、数字化采集300个,建成全球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7项,科研成果服务16省市及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获取文物高清图像10万余张,50余万份高清数字资源全球共享;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线索4659条,投入24.26亿元实施900余项重要文保项目;打造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线路,创建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省文物系统性保护成效显著,“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除标注外,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在考古发掘研究方面,我省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项目,庆阳南佐等20余项考古项目成果丰硕,临洮寺洼遗址等3处遗址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1000余项水利、交通等领域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强化敦煌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出版1300余部(篇)学术成果;成立5家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活态传承利用方面,我省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新建成甘肃简牍博物馆等30家博物馆,全省每9.3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居全国第一;完成1万余件(套)文物数字化,推出近200个数字展览;在全国率先推行策展人制度,打造1600余个精品展,举办2.5万余场社教活动,超1.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建成多处革命文化传承体验地,63家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红色教育5000余场次,接待观众4000余万人次;推出4000多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1.1亿元。

观众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参观“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
同时,我省认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举办以敦煌文化、丝路艺术为主题的展览、论坛、研讨会及环球连线等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次,完成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打造的《云赏敦煌》《云游敦煌》等10余个短视频、小程序,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8亿多人次。此外,还出台保护弘扬敦煌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等政策文件,修订《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出台锁阳城遗址、永泰城址等5部单行《条例》,制定甘肃省文物安全、涉案文物移交等行业管理办法、制度73项,初步构建起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现代文物治理体系。
- 2025-11-08特色活动 门票优惠 酒店折扣 串飞航线 金城文旅邀您“惠”游兰州
- 2025-11-08【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新数据 新亮点】甘肃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果亮眼
- 2025-11-08【聚焦前三季度经济发展亮点】【强信心 看发展】临夏 聚力推动牛羊全产业链发展
- 2025-11-08人行道橡胶板更换工程提前完工 中山桥两侧人行道恢复通行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