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23载环卫路 只为扮靓金城——访兰州市城关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心垃圾收运队文晓超

2025-11-04 08:5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入夜,兰州城关区渐入静谧。文晓超的办公室灯光依旧明亮,他对着屏幕上的清运路线图反复核对,不时拿起对讲机叮嘱凌晨出车的队员:“注意安全,重点路段务必清理到位。”这样的夜晚,他坚持了23年。从青涩的清运驾驶员到沉稳的队长,从敞篷卡车到智能压缩车,他用脚步丈量金城街巷,用坚守与担当,带领团队擦亮这座城市的容颜。

  一身制服承初心

  从军营到环卫岗的坚守

  1999年,文晓超脱下军装,心里还念着那身制服。几年后,他被分配到原城关区环卫局垃圾收运队,成了一名垃圾清运司机。“说实话,刚开始脸上挂不住。”他笑着摇头,“哪个年轻人不想找份光鲜的工作?”

  那时的清运条件远不如现在。他开着没有顶蓬的高马槽车,每晚12时准时出发。寒风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等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收工,汗水早已和污渍混在一起。最难的是节假日,常常要忙到中午才能休息。街上垃圾堆成长龙,全靠一锹一锹往车上装。可就是在这一锹一车之间,他找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每天看着杂乱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心里就特别踏实。”

  拒绝高薪守热土

  把平凡工作干出价值

  2007年,老战友回乡创业,看中文晓超的好手艺,开出双倍工资邀他加盟。那时的他已在环卫岗位干了五六年,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早就习惯了这份工作,也明白了这座城市需要我们,街坊邻居需要我们。”

  从最初的“面子挂不住”到后来的“心里放不下”,文晓超在一条条清运路上找到了归属。他说:“环卫工作看着平凡,可城市一天也离不开我们。每当看到干净的街道,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创新破局促转型

  用脚步勾勒清运蓝图

  2007年,当一批全封闭压缩车投入使用后,收运队便彻底告别了老式敞篷车。“设备更新了,咱们的工作方式也得变!”文晓超和同事们主动请缨,提出取消马路垃圾堆放点,推行“上门服务、源头治理”的新模式。

  为了落实这个新办法,他们调整了多年的夜班模式,改成多班次轮岗;面对不理解的声音,他们耐心沟通;为了优化路线,他和队友用双脚丈量了城关区930多条小巷,摸清了每一个角落。最终,他们划分出精确的收运站点、设置了200多个垃圾收集点,把原来的40多条路线扩展到200多条,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城的清运网。

  贴心服务暖民心

  破解大件垃圾清运难题

  遇到大件垃圾清运的难题,文晓超又坐不住了。他积极建言,争取来了专用仓栏车,规划了专线,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联动社区设立临时堆放点,形成了“居民上报、社区归集、专线清运”的完整链条。

  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即便不符合规定,他也会想办法安排小型转运车上门帮忙。“都是街坊邻居,能帮一把是一把。”这份将心比心,让他收获了无数声“谢谢”,也让环卫工作有了温度。

  初心不改护金城

  用奉献书写环卫情怀

  23年里,文晓超错过了太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越是节假日,环卫工作越忙。每年除夕,当万家灯火亮起,他总守在单位调度指挥,和一线队员一起忙碌到新年钟声敲响。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守住初心把事情做好,就是价值的体现。”23年里,文晓超每天坚守岗位,守护这座城市的整洁。他说,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带领团队干下去,让环卫人的初心,永远在金城大地上闪闪发光。

  ■记者手记

  从军营到环卫岗,从普通驾驶员到团队带头人,他用23年的时间,诠释了“坚守”与“担当”的重量。

  我们总在赞美城市的整洁与美丽,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在黎明前默默调度、在节假日坚守岗位的环卫带头人。他们用精准的统筹、靠前的指挥,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擦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文晓超说,看到干净的街道,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这份简单的满足,恰恰是最动人的职业信仰。

  本报记者 李沛珂 实习生 吴昊龙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