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地企共建”解锁养牛业新活力

2025-10-30 16: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曾经,传统养殖方式散乱、人畜不分、投入高效益低,如同几座大山,严重制约着灵台县上良镇牛产业的发展。面对困局,上良镇积极探索,以“地企共建”为金钥匙,成功开启了一扇产业互联、协作共赢的崭新大门,让传统养牛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牛”气。

  夯实根基:标准化牛棚筑起“致富巢”

  破局的第一步在于夯实产业基础。上良镇积极争取资金355万元,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在蒋家沟、右集、杨家庄三个村,仅用三个月便建成了3处分户式养殖小区。16座崭新宽敞的单、双列式牛棚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不仅是为肉牛打造的舒适“新家”,更是为农户铺就的一条扎实的“致富路”。

  如今,这三处标准化牛场内,350多头肉牛膘肥体壮。它们的成功入驻,像一块强大的磁石,有效吸引了周边农户加入科学养牛的行列。“看到村里建起了这么标准的牛棚,政策又好,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口气新进了80头牛犊!”养牛大户曹亚玲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目前,全镇已成功新增肉牛养殖160多头,一个“集中养殖与分散增收相结合、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相促进”的生动局面已初步形成。

  科技赋能:“技术导师”送来科学养殖“真经”

  有了过硬的硬件设施,更需科学的“软件”支撑。在此过程中,龙头企业昊康农牧业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技术导师”角色,将科学养殖的“真经”送到了千家万户。

  从源头上,企业统一指导农户选择西门塔尔、平凉红牛等优质牛犊,解决了“不会选、不敢买”的焦虑。在换栏隔离期,企业指导完成驱虫、健胃、免疫接种和饲料过渡,像一位细心的“健康管家”,科学切断了疫病传播链。进入育肥阶段,喂养不再是粗放式的“一把草”,而是升级为贯穿全生长周期的“精准营养餐”,这套科学配餐成功将出栏周期从11个月缩短至9个月,实现了“提速增效”。

  订单护航:“保护价”回收解除后顾之忧

  最让农户们吃下“定心丸”的,莫过于“订单养殖+保护价回收”机制。养牛大户景守科脸上洋溢着踏实的喜悦:“以前最怕牛出栏时行情下跌,辛辛苦苦白忙活。现在好了,企业按‘保护价’回收,心里特别踏实!光是这一项,我家每头牛就能多赚一千多块,这养的不仅是牛,更是‘奔头’!”这番朴实的话语,生动印证了从良种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如何彻底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成长与农户增收的深度融合。

  循环利用:“废弃物”变身“香饽饽”

  产业的活力,还在于循环畅通。上良镇巧妙地将曾经的“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构建起绿色生态循环链。

  通过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养殖大户与昊康牧业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昔日令人头疼的玉米秸秆和牛粪,如今明码标价地被企业回收,并“变身”为价值720元/吨的成品有机肥,再返还给养殖户作为饲料或用于种植。“牛粪和秸秆都能换有机肥,这账怎么算都划算!”曹亚玲兴奋地算着这笔“循环账”。村集体也积极融入,为企业代种饲草玉米2000亩,此项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一条“企业回收—资源转化—集体参与—多方共赢”的绿色发展链条清晰运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比翼齐飞。

  一座坚实的“地企共建”之桥,一头连着龙头企业的技术与市场,一头牵着农户的信心与干劲,已成为上良镇破解产业难题、激活内生动力的一把“金钥匙”。如今,科学的“养牛经”念出了实效,循环的“生态链”盘活了资源,农民的“钱袋子”装满了希望。这股产业发展的“活水”,正让上良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一幅“牛”劲十足、村强民富的画卷正在沃野乡间蓬勃展开。

  通讯员 熊瑛 柳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