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智慧赋能 千年壁画“活”了起来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吕庚青 程健 孙珩力
“百年前与今天的莫高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10月28日上午,在“何以中国丨壁画里的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馆员薄龙伟用一组对比照片开场,直观呈现壁画百年间的褪色、剥落与风化,引出“数字敦煌”16年来的探索与答卷。
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和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承办,旨在通过AI赋能,探寻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的永恒生命力,不断增强广大网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薄龙伟介绍,1980年代,樊锦诗先生提出“把计算机技术用在壁画保护上”。如今,这一构想已落地为一条覆盖“二维图像、三维模型、转化利用、人工智能”的全流程技术链,并组建起130人的专业团队,针对洞窟、彩塑、大遗址等不同对象研发专属采集设备。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500TB数据资源,并以每年30TB速度递增;所有数据实行“分布式存储+异地备份+私有云”三重保险,确保“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全球上线,8年来陆续开放素材库、知识图谱、数字藏经洞、敦煌学文献库等子平台,实现壁画智能标注、分割、单字检索与问答。海内外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在线浏览30个精品洞窟高清影像。
线下,研究院已在国内9省26处遗产地及国外1处合作举办50余场数字展览,并打造“飞天专线”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与九色鹿“同框”游窟,也可在第285窟“穿越”藏经洞,聆听百年前的丝路故事。
讲述中,薄龙伟现场展示了多项AI修复成果:第20窟脱落壁画,工作人员仅凭一张1920年代老照片,AI完成线稿补全、色彩还原,再现盛唐风貌;第9窟烟熏壁画,算法先“去烟”,再逐层修复人物轮廓与色彩,残损女童面部重绽笑容;氧化变黑壁画则通过多色调融合生成技术,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逆生长”,恢复初绘时的绚丽。
“大模型不仅能修图,更能学习敦煌的绘画语言,为后续保护研究提供可验证的数字化方案。”薄龙伟透露,团队正与多家科研机构共建“敦煌知识创新体系”,未来将持续开放数据、共享算法,助力敦煌学迈向“智慧时代”。
“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也是敦煌学的高地。”薄龙伟代表研究院向全球发出邀请:欢迎更多技术力量、文化机构加入“数字敦煌”生态,让千年壁画在数字世界“青春永驻”,让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据悉,下一步研究院将上线“数字敦煌2.0”国际版,新增英、法、日多语言界面,并启动“全球数字丝路”计划,把敦煌经验复制推广到沿线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 2025-10-28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寻迹张掖大佛寺:“降龙伏虎”罗汉像里的文化密码
- 2025-10-28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张掖大佛寺佛经编序法 竟与现代图书馆“神同步”
- 2025-10-28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文保”遇见算法 千年皇家寺院即将焕新上线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